王丽丹,徐文华,王 丽
(1.安徽医科大学;2.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2)
1972年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提出胜任力(competency)概念[1],指出其是能区分工作绩效者和普通者的个人潜在、深层次的特征。近年来,随着以胜任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改革的推进,医学生胜任力研究也逐步增加。本文主要针对国内现有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分析。
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学术论文数据库,检索范围是2007- 2017年(4月)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我国医学生胜任力文献。分别以“胜任力”“胜任特征”“素质”“岗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等以及“医学生”“护士生”等为关键词。通过文献题目和摘要,排除与主题不符、内容无关或重复的文献;再经全文阅读,删除综述性、议论性以及未确立胜任力项目的文献。
采用Note Express进行文献整理,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检出文献的发表年份、期刊来源、作者单位、合作情况、关键词、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分析。
1.文献基本信息。
近10年来相关文献共28篇,发文量逐年增加,2016年12篇。其中1篇为学位论文,另27篇文献发表在国内24种期刊上。医学类期刊占59.3%(16篇)、其中护理类期刊5篇。刊文量最大的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5篇),其次是护理研究(3篇)。
以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为准统计,作者来自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文最多的是北京市(6篇);其次分别是浙江省(5篇)和广东省(4篇);黑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发文数分别是3、2、2。前三个省发文总量占51.7%。
第一作者来自国内20所机构/单位,其中17所为高校,3所为高校附属医院,1所为军队医院。作者单位最少1个,最多4个,其中13篇文献有2个及以上机构的作者合作,合作率48.1%。合作发表文献中,医院和学校间的合作最多(9篇),其次是校际间合作和校内合作(各2篇)。按机构发文量排序,发文2篇以上的机构有3个,发文最多的是北京大学(3篇),安徽医科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各发表2篇。27篇期刊文献作者总数104人,全部由1人以上作者共同完成,最多7人。2- 3人合作的有13篇,3- 5名合作的有6篇,而5- 7人合作的有7篇。
基金资助文献19篇,资助基金35项。最少资助项为1项、最多4项,获1个以上基金资助的有7篇。资助基金属省部级以上的有7项,厅局级基金7项,院校级基金9项。
2.研究类型、关键词、方法、产出。
研究类型有:模型构建类(7篇)、指标体系类(6篇),教育培训及专业改革类(5篇),影响因素类(5篇),胜任力测量及其工具类(5篇)。研究对象以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学生各9篇,以卫生管理、卫生信息等为研究对象的有3篇。
关键词最多的是医学生/护士生/医学人才/大学生/研究生等(21篇),教育培训类占14篇,胜任力/胜任特征/胜任素质/胜任技能类占20篇。研究方法中以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为关键词的有2篇。按出现频次,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有胜任力、胜任力模型、毕业生、临床医学和模型。具体如下(见附表)。
确定胜任力的途径主要有三个,问卷调查法(19篇)、访谈法(6篇)以及辅助性方法(例如专家咨询、Delphi)。问卷调查样本量平均为333人(17- 1099),其中样本量在200人以下、300- 500人的各7篇,200- 300人的有5篇。样本的抽样方法以整群抽样最多(12篇)。访谈法中采用BEI的有4篇,其中将访谈对象分为绩效优秀和普通组的有2篇。3篇文章采用了胜任力频次为指标处理访谈文本,其中1篇结合使用了胜任力的平均分和最高分[2]。研究最多获得了262个关键事件[2],另一篇文献获得了38个[3]。
7篇文献构建了胜任力词典,其中4个词典包含了胜任力的名称及定义,仅有一个词典中还包括胜任力的行为等级及描述。7篇文献构建了胜任力模型,胜任力项目从10- 32个不等(平均为18个)。其中对胜任力区分为核心特征及基本特征的仅有1篇[2]。
附表 关键词出现频数
1.文献一般特征。
近年来相关研究虽呈上升趋势,但实证研究较少,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偏少。研究具有地域性,研究人员依然受限于高校及附属医院。这可能是由于高校掌握较好的研究技术、有较为充沛的人力资源有关。研究现状体现出较好的机构合作意识,但课题交叉程度不高、尤其是跨机构、跨地区合作程度较低。文献基金资助率达67.9%,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类研究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2.研究对象特点。
关键词集中于构建胜任模型或确定胜任力指标、基于胜任力的教育培养等,仍存在分布零散、集中度不高的特点,即便胜任力的称呼也不统一。一般地,胜任力也被称为胜任特征,但仍研究称其为素质模型、岗位素质等,甚至将胜任力与能力、素质等混为一谈。实质上胜任力虽然包含了部分胜任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但并不是全部。
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临床医学及护理人才。护理人才胜任力研究基础略丰富,出现了诸如老年护理、助产护理、护理专业科研胜任力等更细的区分。临床医学专业尚缺少对有针对性的小专业研究,例如康复专业、妇产专业、口腔专业、儿科专业等[4- 5]。医学生中的其他专业、如卫生管理、公共卫生、基础医学等专业人才的胜任力研究较少,尤其是卫生管理、健康管理、公共卫生专业方向。相对于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来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不需要职业资格考试,其传统的录用标准和提拔程度也都偏向概念化和主观性,胜任力研究的适用度更高[6]。
研究层次主要集中于本科生,对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研究涉及较少。相对而言,高层次医学人才、特别是专业学位的高层次人才更需注重实用性和胜任力的培养[7]。
3.研究方法及产出特点。
目前的实证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科学的研究体系。现有研究方法多为文献综述、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对BEI的使用较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构建模型的有效性。目前得到公认最有效的构建模型方法是McClelland提出的BEI法[8]。随着胜任力研究的广泛应用,BEI的信效度都也到了验证。胜任力词典作为胜任力的集合,是访谈文本主题分析、文本编码的核心依据,现有研究中缺少这一基础。完整的胜任力词典一般包括胜任力名称、定义、行为分级及具体行为描述,其在后期研究特别是结合BEI对访谈文本进行主题分析时,有利于研究对象的胜任力测评。
完整的胜任力模型应包括纳入的胜任力名称、定义及其行为描述。但目前完成模型构建的研究较少,也很少有研究对行为进行分级,对胜任力与绩效间的关系研究薄弱。有研究认为,模型中的胜任力项目在15- 20个比较好,过多的项目会降低模型有效性[9]。部分研究在胜任力确定上比较求全,构建的模型中包含项目过多,削弱了模型对未来工作绩效的预测能力。从模型内容看,国内对医学人才突出强调科研管理、服务病人、压力管理、团队合作的要求具有较高权重[10],国外医学人才更强调群体健康、公共健康倡导能力。这可能与我国的医疗环境、医患关系更复杂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