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贞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富丽小学
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她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能力,表情达意的任务。一般说来,语文能力包括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分析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等培养学生。下面从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以及写作等能力谈谈相应的策略。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生表情达意的工具,是学生畅游知识海洋的必备条件,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识字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汉字的识字方法有很多,教师可巧用方法,激发兴趣,增强识字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认知水平,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字形特点,再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想象,利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汉字的认识。例如,在《乌鸦喝水》一课中的“瓶”字,是左右结构,左右两边学生都没有学过,抽象而且比较容易混淆。学生分析这个字的结构特点为,字形特点,再对这个字的字形进行想象,展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往往学生会想到一些让老师意想不到的记字方法:“这是两个瓶子,左边瓶子的里的种子已经发芽了,在长出了两片小叶子,右边瓶子有一颗的种子,还没发芽,这种子瓶子里正等待着发芽呢。”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增强对字形的记忆。
有些汉字的学习枯燥乏味,死记硬背提不起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此时,顺口溜识字法则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碧”字,把三个部分拆开,编成“王老头,白老头,一同坐上大石头”,这种适合儿童特点的顺口溜,是一种高效的识字法,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了汉字,还终生难忘。在他人学习活动中,这种记字方法让他受益匪浅。
在教学中,易写错字是学生提高识字能力的一大障碍。如“武”字,学生常常在第七笔的斜钩上加上一撇。老师可把错字写出来,让一学生做个伸直腿的习武的动作,一学生在其伸出的腿用尺子一砍,老师说“糟了,腿都被砍了,斜钩这一笔哪能加上一撇呢?”全班哈哈大笑,从此没有人愿意习“武”被“砍腿”了。再如“拔”字,学生也常写成“拨”,为了区分这两个字,老师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区分了这两个字。
记下读书感想,动笔作勾画,写标注……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开始。自古以来,文人学者都很注重读书笔记,它是人们读书时记录心得,加强记忆的一种方式。许多古籍便是文学家或者历史学家们的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一方面,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文本中,提高阅读的效率;二者有助于加强对阅读内容、写作方法等的理解,笔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同时调动了眼睛、脑袋、手等器官,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第三,它也是整理思维,及时记录最直接的感悟和心得的过程,在积累的同时迸发出新的观点,新的知识。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法,摘录法,分段法,心得法等等,并且在长此以往中,形成良好的读书笔记习惯。如果没有“读进去”,而是泛泛而读,则会读无所获,缺乏思想积淀。《跨越百年的美丽》中“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时,应引导学生想到居里夫人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以及她发现镭的艰辛。海之博大是因为能容百川,当我们阅读时能关注细节,吸收和消化文章的能力才会增强,读深读透文章才能吸收文章的精华,汲取内在的精神从而形成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就是阅读的魅力,思想的沉淀。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照镜子的过程,体悟作者的思想,也反观自身的不足。
长期的积累不可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难以成江河”,阅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所有学科的学习规律都是一样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而能力是将这一点一滴的知识联系起来时一点一滴的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语文阅读能力亦是如此。
利用采蜜集,每天摘录阅读过程中的好词好句;常写经典著作的读后感,经典总有他流传的魅力,所以倡导学生多读名著,常写读后感,便是思想沉淀的过程,发散思考问题的思维,创新看待事物的角度;定期召开读书会,师生共读一本著作,分享阅读心得,对同一本书或者同一篇文章进行解读,搭建思想火花碰撞的平台。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我们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在口语交际中,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搭建交流的平台。比如在《劝说》这一口语交际当中,可创设情境:劝说家长不要吸烟、劝说同桌遵守纪律、劝说长辈进行垃圾分类等等实用化、生活化的氛围中,让孩子充分进入角色大胆表达,抓住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教师必须明确,小学生是口语交际中的主体,所有交际活动的创设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口语交际的训练过程中,要充分地设计情景让学生参与交际活动,成为口语交际中的主体,展示自己,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以增强他们在交际中的自信和乐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例如召开班级辩论会、小小推销会、模拟法庭等等,让学生以主人意识尝试参与。
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掘和积累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是文章,只要选材适当,方法得当,就能写出好文章。首先,老师要带领学生体会走自然,体会社会,体会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对身边发生的事进行思考,让他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如在家里发现家长的心情变化,上学路上遇到的小争执,学校里同学间发生的种种事情,傍晚的晚霞的绚丽多彩这些生活中的小事,让学生包含热情地去体验,让之成为写作的素材,这样生活中的事情就成为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要表达出真情实感就不难了。
想象是写作的翅膀,有了想象的翅膀,写作就变得活灵活现。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在现有的写作素质的基础上,进行形生动的描写。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想象要素,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在把古诗《所见》所表达的意景扩写成一篇文章时,牧童的歌儿在林间响起,骑着黄牛他,在林间想捕住大声叫着的蝉儿,老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为什么牧童“忽然闭口立”?他心里想些什么?这时,学生会放飞想象的翅膀,会得出这样的想象:鸣蝉在高高的、长满了茂盛的枝叶的里,牧童捕不了,正在想办法呢!牧童怕自己的歌声惊动了鸣蝉,所以,闭嘴停下来..当时牧童的动作,神态呢?学生想象的欲望大发,会有多种老师意想不到的想象意情。这样引导写作,是一种质的飞跃!
文章的内容及构思体现着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若要胸有成竹地完成文的构思,就必须要有清晰的思维,相反则会造成无目的地写作,内容表达不明确,主题涣散。思维导图是作者写作思维的提纲,它是利用图像的方法使作者的写作思维直观化、形象化,所以思维导图是满纸零散的作文灵感的救星。任何一个写作题材都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清晰地呈现,比如写景的文章,可以从时间空间的转移、写事的文章可以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一个童话的故事,可以从作者想象的始末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一一呈现。
运用思维导图是写作时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较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从中心图的确立,到关键词的使用,到思维分支的联想一步步建立起作文的整体框架,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