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民
贵州省瓮安第三中学
朗读教学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是语文积累的重要方式,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说写水平,体现语文教育改革的思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深深地认识到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此,我对语文朗读教学作了初步研究。
语文能力的核心因素是语感,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直接感知判断,是一种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任何人不可能根据词语的理性含义的相关语法规则来理解句子,而必须凭借语感,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法。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程环节这些层面上。语文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分析讲解以及机械地修改病句,划分句子成分,语法之类的训练上,学生几乎没有朗读时间,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放在次要位置,学生语感能力自然极差。由此,继承和发扬朗读教学,是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学的有效途径。
所谓朗读,是指用声音对文本内容进行再现,把“沉默”的黑字还原成有声的语言,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语感培养、普通话水平和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写作能力等方面。
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靠考试能拿分来单一地进行衡量的。正如此,语言能力的提高,也不能仅凭掌握了语言规则来衡量。真正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语感来塑造的。因为只有语感能力的提高,才意味学生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在对语言进行理解和语言判断正误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更加敏锐和便捷,而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通过对名家作品、经典作品等文学作品的反复诵读,从中模仿作品的语言形式和特点,潜移默化地接受其影响。诵读,需要把文章读得朗朗上口,对其中的词汇、词语搭配和语言气势以及格调等方面达到十分熟悉的程度,这时良好的语感才能形成。因此,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真正提高语言学习能力,这是语文学习永不退却的基本规律。
虽然当前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没有严格要求,也没有对所有学生进行要求,只是对需要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有要求,但是学生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则会对学生其他方面产生有利的影响。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必须依靠对课文的正确诵读。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非轻易可以练就,它是在千百遍按照汉语普通话规则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的。“熟读是把一切成例化成习惯。”如果能促进学生用普通话千百遍地正确朗读课文,进而形成习惯,方言及语言渣滓也就容易清除了。
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体裁和不同的教学程序去选择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我要求学生打了预备铃就齐读当天要讲的课文,这样在课文分析之前,通过齐读让学生熟悉内容,有利于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在课文分析之后,再借齐读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反复吟咏典范文章,“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吟诵体味,久之,对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有了章法。
学生通过朗读,能够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结合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朗读方法。例如对《安塞腰鼓》一课进行教学时,该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读”,要想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还得需要“读”。因此,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默读、朗读、齐读、精读、重点读等各种形式的读,来感知作者的主要写法,在读中品味文章的“美”,在读中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既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又在师友合作探究中,完成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教学要坚持阅读教学,摒弃繁琐的分析,坚持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指导读写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语言,陶冶情操,而且要坚持朗读教学就是坚持教育改革《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可体现语文教改的思想。
加强朗读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审美情趣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真确的朗读培养语感,让课堂内外充满琅琅的读书声,让校园的每一天都从琅琅的读书声开始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