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2018-11-15 00:59张钦权
散文百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章

张钦权

四川省荣县中学校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是这样进行阐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可以把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自行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们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当中去加深理解并亲身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们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所带来的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较为传统的阅读方法,建立起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方式。

一、如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1.灌输式。

在较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也不充分,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可以吸收、能吸收多少。这逐渐让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一个旁观者,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2.习题式。

而应试背景下所产生出来的另一种教学模式——习题式,也是不可取的,它不仅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还束缚住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师生互动教学

课堂阅读教学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活动,是两者协调、共同参与完成的信息交流过程。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质疑的胆量,让学生尝到经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标准答案直接或抽象的告诉学生,不但学生接受的程度差,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长期以往,学生就养成了依赖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自主意识,将成为知识的奴隶,学生只能机械的接受知识,失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本质。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设置阅读问题,创建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到答案,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知答案。

三、注重学生阅读时的情感体验

在指导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自身不仅要投入诚挚的情感,还要让自己的热情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作品的情感。情感会诱导出一个人的特定状态,其感受的深浅取决于他所灌输的情感的浓郁程度,投入越多,所感受的也必然越深。所以在文本的解读当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更要以情激情。引导学生去体验文章中那刻骨铭心的痛苦和感天动地的真情,体会热血奔涌的愤怒与手舞足蹈的欢欣等;让学生去辨别文章当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引导他们与文章中的人物进行情感的对话。当学生们从文章中获取的感受与自身的心境一样的时候,必然会引起一场情感上的波动,达到与文本对象形神交汇、物人合一的状态。例如,学生读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观沧海》,通过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感受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读到陆游的《游山西村》时,通过诗人描绘的一幅和平、富饶的农村风俗画卷,感受出诗人热爱家乡、留恋农村生活的情趣。学生与文章中的人物产生相同的感受,这种阅读的教学方式才能震撼到学生的心灵,产生一种美感效果,净化学生的心灵。

四、联系生活经验进行阅读教学

对课文的理解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语言属于一种较为抽象的工具,它需要让学生们在脑海中组建成为一个较为具体的情景,并理解其中抽象的含义,因此,阅读文章是需要个人经验积累的。所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激励学生解读出课文中的一些语言与文字,用自己的语言将其中的意义表达出来,这属于一个解构接着重构的过程。这样的理解过程是学生与文章之间的对话,一旦学生能运用自身知识了解文章的内容,他们将会拥有愉悦的体验,那么今后的阅读也会变得顺畅。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及时调整或者转变我们的教学思维,将学生当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想象,并且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给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可以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阅读,就能够改善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谢华玲,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初探[J],新课程(教研版),2008 年(6).

[2]许先江,谈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 年(12).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章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