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璇
《朗读者》第一期有个支援阿富汗的医生朗诵了一首诗,专家评委点评时,说诗歌和其他文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能激发人的想象。把自己的人生体验放到诗歌当中,在广阔的想象空间,与诗人进行共鸣、进行思想的沟通。学习诗歌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语文阅读能力最好的途径,而这恰恰是诗歌中最难教的。怎样以诗歌为载体,触发学生丰富的想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本人不禁怀疑,不是你把唐诗背会就有鉴赏能力,就能就行创作。这只是一种浅表的学习,要想进一步深层次的学习,其中关键是需要调动学生想象,体验作者情感。其中的关键是触发想象。
古诗教学大体是这样一个流程:(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读出诗意,获得认知;(3)读出诗境,获得体验;(4)读出诗情,获得升华。其中第三、四点是比较难达到的,想象是诗歌的力量,教师在执教《春日偶成》教学片段中就运用了想象的力量:
师:诗人此时就紧挨着这些花,他会看到什么,会做什么?
生:花朵像云挂在那里边,诗人不禁凑近一些闻一闻。
师:走近一些再走近一些,就成了“傍花”。
生:在花柳之间穿行,他不禁感叹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
师;有的人想到春天的美景,有的人想到美好的生活,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除了有花,还有柳,继续欣赏,你又会想到什么,看到什么。
生:我想到《咏柳》、《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生:只见小黄鹂抓着柳枝,仿佛在玩荡秋千,快乐极了。
师:柳树到底有什么吸引力引着诗人一步步向前走着?
生:嫩黄的柳枝上的丝绦仿佛碧玉;浓密的柳枝仿佛在欢迎他。
师:不知不觉走到哪里?
生:走过了小河。
师:再不知不觉,又走到了中午,他应该——早上就出门了。一不小心就欣赏了一个上午。诗人将这种不知不觉藏在了哪个字里?
生:近、过。
该片段中教师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当然学生进入诗境之后,让学生自然而然明白“近、过”的独到之处,作者被美好的春景所吸引,不知不觉时间就溜走了,又被花香所陶醉忍不住“傍花随柳”。这时教师和学生分角色扮演,进一步提问“这个人是怎样的人呢?他会和这个人又会产生怎样的交谈?”最后要总结提炼诗人的情感出来。《春日偶成》不是在书斋冥思苦想,而是走出去产生灵感。学生通过一问一答把诗情领悟了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注意体验和领悟一定要有孩子们的想象,调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和阅读经验。这就是诗歌鉴赏最难的地方,不要以为背一下会翻译就好了。“第三学段: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四是向五高年级过渡的阶段,尤其是四下,要想到怎么立足二段向三段进行提升。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上的侧重点跟以往不同。那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1)查阅诗歌鉴赏资料,了解诗歌背景资料。查阅不止是语文教参书,文艺评论家对诗歌的鉴赏“千里莺啼绿映红”这个“千里”好在哪里,一幅高空的鸟瞰图,江南的大好的河山,一幅壮丽的景色呈现在我们眼前。“云淡风轻近午天”靠近中午过小河,诗人沉浸在春景当中,空间和时间都可以移动了,一下子就到中午了。(2)预估学生理解障碍,扫除语义认知问题。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个“郭”字是认知障碍,“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屐”都是难点,教师要提前预设到。(3)依循诗的最大特点,调动学生零碎表象。学生领会的粗浅的表象,通过诗的特点调动出来古人通过这首诗做成扇面的,屏风的,画面感特好,不断地去激发学生,比如说诗中提到花,花是什么样子的,在干什么,有没有闻到花香啊,调动五官去产生这种联想,把这种零碎东西组接起来形成了这种创造。(4)各种手段综合作用,组合深入再造想象。《游园不值》的情感的一波三折,同学们在这个《游园不值》没有遇到的过程中情感变化可以在每句诗词前面加个语气词,体会作者情绪的变化。(5)联系诗人背景思想,实现情理双重升华。学生在读诗,也要还原到诗人的情景当中去,像诗人那样去体验,去领悟,去思考,然后才能更好的去理解诗人。诗歌教学培养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
通过想象,学生可以穿越时光,陪张九龄看海上生明月,听王维唱阳关三叠,站在祖咏身边望终南余雪。还可以随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听王昌龄表白一片冰心在玉壶,请求李白带着去长安市上饮酒,帮助漂泊西南的杜甫漫卷诗书。在夜来风雨之后,同孟浩然一起担忧花落知多少。烟花三月下扬州。姑苏城外,张继已经和诗相约枫桥。
“诗歌缺少想象,就像是折断了翅膀的鸟儿;失去了情感和腾飞的力量。爱与美也将会迷茫。”是诗歌迸发出来的真善美,是人世间包含的最纯真的爱的力量。这种力量其实早就种植于每个人的心灵,在面对美的艺术时,潜移默化,是艺术赋予了人类真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