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话口译(Over-the-Phone Interpreting),即通过电话连接真人译员和语言不通但需要交流的人群,电话口译员将一门语言转换成另一门语言,使得听者和发言人能够明白对方的含义。相较于传统口译模式,电话口译凭借其即时性和译员多的优势,解决了口译活动临时性和小语种译员短缺的问题,因而备受市场客户尤其是个人客户的青睐。
1973年,澳大利亚移民局首次推出突发事件电话口译服务,由此开创了电话口译行业;1981年,Language Line Services公司在美国成立,并向警务部门提供电话口译服务,标志着电话口译引入美国;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电话口译服务范围拓展到社会各个领域。
在中国,电话口译也展现出了极大市场潜力,并已应用于数项大型国际活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44个语种全天侯的电话口译服务,以及2010年广州亚运会及亚残运会期间20条热线9个语种(英、俄、阿、日、韩、泰、柬、印尼、越南)14640小时的电话口译服务。
相较于传统现场口译,电话口译在即时性、价格、译员资源方面有三大优势。
1、时间优势
与传统口译相比,电话口译在工作时间上有及时性和快速性的特点。以成都某翻译公司开发的电话口译APP为例,由于该公司电话口译译员遍布全球,可完全不用考虑时差问题,向客户提供24小时不分昼夜、全年无休的电话口译服务。因此,客户可随时在APP上发起口译需求,且通常情况下,客户能够在提出口译需求三十秒内与译员建立联系,满足口译需求。相较于传统口译模式译员必须到场的情况,电话口译显然更快捷、更方便。
2、价格优势
传统口译模式下,有口译需求的客户通常会通过翻译公司寻找译员,翻译公司则收取“中介费”,因此,客户实际上支付了高于市场价双倍的译员费用。再者,传统口译最低计价单位为1小时,且需负担译员的交通费、住宿费等开支,最终消费通常达千元以上。电话口译则以电话为媒介,以分钟为单位,不设最低消费,也无服务费,而是按照客户与译员的实际通话时间付费,也不需要支付翻译公司高额的“中介费”,从而大大降低了口译成本。因此,与传统口译的高消费相比,电话口译在价格上极具优势。
3、资源优势
传统口译模式下,若客户寻找的是小语种译员,而需求所在地恰好又没有合适的译员,则需高价从外地聘请译员,耗时又耗钱,而电话口译则不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同样以成都某翻译公司开发的电话口译APP为例,由于其译员遍布全球,擅长语言近100种,基本涵盖了口译市场上可能会使用的所有语言,这意味着,无论客户身在何处,何时需要小语种口译服务,一个电话便可实现与译员的随时连接,从而解决了市场上地理位置限制和小语种译员短缺的问题。
尽管电话口译在即时性、价格和资源方面优势明显,实践中仍有些许不足,主要体现两方面:时间局限和环境局限。
1、时间局限
不可否认,电话口译的即时性特点为客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这种工作特性对译员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传统口译模式下,口译员通常会提前获取口译内容,并有充足的时间做专项准备,而电话口译员则必须在电话接通后立刻开始工作,几乎没有犹豫和思考的时间。因此,合格的电话口译员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储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极强的应变能力,以弥补译前准备时间不足的缺陷。
2、空间局限
传统口译模式下,译员由于与发言人处在同一空间,因此可从发言人的表情、即时反应等辅助信息中获得反馈,译出更准确地内容。而在电话口译背景下,译员采取的是远程翻译模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就造成了译员口译过程中视觉信息的缺失,很可能会对译文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合格的译员必须能在压力状态下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有良好的信息挖掘能力,能够从发言人的语气语调中挖掘有益信息,以弥补远程口译带来的不便。
尽管电话口译在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大放异彩,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仍待进一步挖掘。在中国与国际不断接轨的今天,来华工作、旅游、留学、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可以预见的是,电话口译凭借其在即时性、价格和资源方面的优势,必将在翻译行业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为建设一支专业化译员队伍,从根本上保证电话口译质量,有必要对从业人员开展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训,促进人才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