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高中生接触的英美文学作品少之又少,而文学作品阅读是所有阅读的核心,其语言文字优美、写作手法多变、情节引人入胜、主旨耐人寻味,具有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的特殊功能。在高中英语课堂上,由教师带领学生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从多角度、多层次设立问题,训练学生的预测、评价、概括、总结、鉴赏能力,使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英美文学;阅读教学;思维品质;设问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1-0043-04
【作者简介】江凌云,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常州,213000)教师,二级教师。
一、引言
当下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体验,阅读越来越倾向于碎片化、快餐化。中小學生也不例外,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更偏爱网络小说,接触到英语文学名著的机会少而又少。学生仅仅会在一些“阅读理解”篇目中偶然遇到,即使遇到,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也仅仅停留在获取信息的层面,教师在讲解时也未能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这种功利性的阅读使得学生和教师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理论依据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根据新课标,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景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表现的能力和水平;学习能力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些能力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尤为重要,因为这触及学生的思维内核。而思维品质的培养恰恰是我们目前高中英语教学重视不够的地方。文学作品阅读是所有阅读的核心,具有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的特殊功能。文学作品语言文字优美、写作手法多变、情节引人入胜、主旨耐人寻味,可供挖掘的方面很多,因而教师可以根据文本设计出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这些有分量的设问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
三、课例背景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配备有《牛津高中英语读本》,本应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很好的资源。但是读本的使用情况并不乐观,很少有教师或者学生会翻阅读本的内容。而笔者在翻阅过程中发现每本读本的最后一篇都是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或是节选,经过小幅度的改编,难度很适合高中生阅读。比如模块五配备的读本最后一篇是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的经典小说《The Tale-Tell Heart》(《泄密的心》)。该文篇幅不算太长,故事结构清晰,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明生动,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可读性很强。这是一篇很好的文学赏析课文,若教法得当,则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下面笔者以本篇阅读教学课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与评析
1.巧妙设计读前活动,激发思维火花。
(1)生动导入,唤醒学习动机。
教师向学生播放一电影片段,内容为主角独自一人在黑暗的地下室遭遇鬼魂的经历。之后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进行头脑风暴:What are the important elements in horror stories?学生讨论、发表观点,教师总结营造恐怖氛围的元素有:darkness; loneliness; in a closed chamber; horrible music, etc.引出今天所学课文的体裁为恐怖小说。
【设计意图】教师以恐怖片的视频片段导入新课,营造在密闭和黑暗的环境中的恐怖气氛,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视频会令人害怕,引导学生了解恐怖小说的一些常用手法,包括发生背景、营造恐怖氛围的元素等,也为接下来阅读文本做铺垫。
(2)小组合作,补充背景知识。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4人一组上网搜寻关于作者的有关介绍,包括作者身份、擅长的文学体裁以及主要作品,课上随机挑选一组上台进行简要介绍。展示结束后,教师再进行点评和补充。
【设计意图】理解文学作品时,要充分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时的心境和背景通常都会带入作品当中去。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等相关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多角度、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3)提出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第1、2小节,并根据内容回答:What will the narrator do in the following part? Why does he want to do that? What is your first impression of the narrator?
【设计意图】教师的第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对接下来故事情节进行预测。第二个问题是细节问题,要求学生找到主人公“我”的杀人动机。第三个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根据作者的杀人动机,结合这两段作者的语言特点,描述自己对文中叙述者的第一印象,从而埋下伏笔,带着问题看文本,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多维开展阅读中活动,推动思维层次。
(1)分析结构,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根据刚刚对第1、2小节的阅读,学生可以得知,接下来将会发生主人公谋杀老人的情节。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文章,找到故事发生的节点,完成文本结构的建构:
【设计意图】本篇小说内容较长,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速地把握故事的情节,有利于接下来对文本的深层分析理解。
(2)赏析评价,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
根据上文文本结构的划分,接下来对文本具体内容的赏析评价将分为三部分进行。首先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3小节,并讨论以下问题。
Appreciating sentences“You fancy me mad. Madmen know nothing. But you should have seen me. You should have seen how wisely I went on with the work. I was never kinder to the old man than during the whole week before I killed him.”
Discuss the question in pairs: What does “fancy” mean? Why does the narrator treat the old man so well in the mornings?
【設计意图 】根据上下文内容猜词义是阅读中常用的阅读技巧之一。Fancy的词义有很多,恰好笔者的学生在这段时间又刚刚学过这个单词。这里让学生理解一下fancy的意思,既是训练他们猜测词义的阅读技巧,也是对已有知识的一个回顾复习。第二个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主人公“我”在决定杀了“老人”后,还要对他如此好。这个问题的设定,旨在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从read between the lines过渡到read beyond the lines,从而读出主人公“我”真正的内心感受,是愧疚,还是为了免受怀疑?是真正的心理扭曲还是心底仍留有一丝善意?如果仅仅阅读字面内容,学生不经过思考,那么,文学作品的言下之意就很难被挖掘。
阅读第4~11小节,快速完成文本内容的填空。
根据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讨论自己认为这部分中写得比较好的句子,带领学生对这类句子进行赏析。例如:I knew it was the groan of terror. I knew the sound well. I say I knew it well. I knew what the old man felt, and pitied him, although... I knew that he had been lying awake.... (Para 7) 等等。
带领学生根据例句分析写作手法,并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比较长,通过完成填词,让学生理清“我”杀害“老人”的整个过程。在了解文本内容之后,还需带领学生赏析这部分内容的词句。这样理解才能得到升华、才能欣赏、评价作者的真实创作意境。教师引导学生赏析部分例句,从而掌握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写作手法,例如“repetition”(反复) “comparison”(对比)等。学生在阅读这些例句时,需要去揣摩字句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思考如何通过字句从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与评价的思维能力。
之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根据内容共同探讨下列问题:
Who visited him?What was his feeling at first?What did he hear?What was the sound? What happened at last?Why did he do that?
【设计意图】小说的最后是小说的高潮,单纯读懂这部分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此处的关键便是理解文中出现“sound” 究竟是什么声音,是老头的心跳声还是作者自己的心跳声;文章的标题 “the tell-tale heart” 究竟是指谁的心;主人公“我”为什么最后会坦白,是因为彻底发疯了,还是出于内心的愧疚等。同样,这些问题和上文中设计的问题都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更高层次思维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文章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通过上下文,结合逻辑和情感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3.创新拓展读后活动,提升思维品质。
(1)小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布置以下任务,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What is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rrator and the old man? What does old mans the vulture eye represent? What is the point of view of this story? Would you like to change it? 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themes would you prefer? Why?
A. All human beings can have an evil and dark personality
B. Inappropriate parenting ways may lead children to commit crimes.
C. The evil inside is more evil than the evil outside.
D. To ruin scientific realities is to ruin yourself.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的读后讨论话题应来自文本但又高于文本,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评价、分析、判断的基础上,阐明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并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因此,读后活动话题的设立要既让学生言之有物,又让学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比如让学生讨论“我”和“老人”之间的关系,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我”和“老人”住在一栋房子里,因而关系很亲密,对此可以大胆猜测可能是父子关系,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导致惨案的真正原因;文章的视角是第一人称,学生就此可以思考是否可以换成第三人称;对文章的主题理解,是不是仅仅表达人性的黑暗面,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释;给出的主题,是否正确,与文章的内容是否相符;等等。这些讨论可以将文本的内涵升华到更高层次,在学生讨论、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读写结合,发展综合应用思维能力。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从文章的语言、主题、写作手法、人物性格中选取至少两个方面进行评述。要求结合文章语句,表达出自己的真实看法。
Write down your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story in more than 300 words. You may analyze more than two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language, the theme, the writing style, the character.
【设计意图】 Swain的输出假说理论指出,语言学习者不仅需要可理解性的输入,也需要可理解性的输出。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进行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为了最后有意义的输出而服务的。本次写作要求学生就文章的几个方面写出自己的读后感言,提供的可选话题已经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因此课后学生基于文本的读后感写作应该是驾轻就熟,水到渠成。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综合应用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读后感看出学生对于文本真正的理解程度,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
五、结束语
在英美文学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字面含义,还需要从批判的角度多多挖掘文本,找到思维的激发点,创设出深层次、多角度、有思考空间和内涵的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评价、推测等方式思考文本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学作品的主旨大意,从而从更深层次把握文本内涵,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2]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 2016(05).
[3]戴聪萍.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问策略[J].英语教师,2017(06).
[4]贵丽萍,黄建英,周勇,等.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评判性阅读视角[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何泽.高中英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17(12).
[6]袁云博.试论英美文学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J].英语广场:学術研究,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