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的价值取向

2018-11-13 09:51吴沂蔓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18期
关键词:墨家法家仁爱

吴沂蔓

(湖北省黄冈中学,湖北黄冈 43800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学思想的盛世,诸子百家,学派林立。“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百家争鸣,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其灿烂、其多彩,在我国学术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他们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化,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日复一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滔滔江水,亘流不断,形成中华民族文明的源流。当今,我们如何突破历史的局限,萃取这些思想的精华,形成充满正能量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添砖加瓦,这才是我辈的光荣使命。下面,我选取儒、墨、道、法四家浅谈。

1 核心思想与价值取向

提起诸子百家,就不得不说说“儒、墨、法、道”四家。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他们是“隐士”;儒家提倡“仁爱礼义”,他们是“文士”;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他们是“武士”;而法家提倡“严刑峻法”,他们是“斗士”。这四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正是因为思想的不同引发了他们之间的争辩。但是他们争鸣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治国的方略和做人的法则。在百家讲坛中,易中天先生以儒道之争、儒墨之争、儒法之争作为讲述线索,通过各家思想的相互比较,使各家的思想脉络更加清晰,也从另一个侧面厘清中华思想文明是一个兼容包蓄、百川归海式的整体。其中,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墨家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博爱、兼爱;道家崇尚“道”法自然,一切运动法则不能偏离这个本源;法家则主张严苛法律治理国家。然而立足于服务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他们的思想也存在较大局限性: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等级的,当到最低等级的时候,就没有多少了;墨家只为百姓争取生存和经济权利,不为他们争取思想和言论自由;道家主张“无为”,他们的思想是隐士的哲学;而法家的致命缺点则是立法太严,执法太残酷。

2 趋同与争鸣举要

具体而言,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又有哪些趋同和争鸣的地方呢?

首先,儒家和墨家非常对立。墨子一书中提到“四非”。有我们熟悉的“非攻”,还有“非儒”。很显然墨子很排斥儒家,他们之间的隔阂,必须从“爱”说起,墨子和孔子虽同生于春秋战国,但年龄之间的差距却是百岁有余,在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们都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缺少爱。我们都知道,儒家提倡“仁爱”,墨家提倡“兼爱”,按照理论讲它们应该和谐相处,交叉互利,但事实上他们斗争激烈,互相排斥。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划分的,上至国君、亲人,下至动物、植物,他们虽然都给予每一种生物爱,可是这种爱的层次与多少都是不一样的。而墨家的兼爱,则与仁爱不同,他们提倡的是一种平等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说你爱别人的父母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别人的孩子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一个人都平等。从理论上讲,墨家的说法更符合我们现在社会的要求,但是墨子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思想,他又在兼爱的基础上加入了利益的诱使,鬼神的威胁。儒家的孟子对此则是不屑一顾,认为墨子的兼爱与事实不符,而自家的仁爱更能被人们接受。于是这场由“爱”引发的思想之争,就这样拉开了。今天,对于我们个人而言,爱应该博爱,应该兼爱。我们应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遵守法律、法规约束,还有道德、舆论监督。但人是一种有思想,有私心,有欲望的高级动物,自是难以做到待人平等。所以相比之下,儒家的说法,更具有现实意义,但这也并不是否认墨家的兼爱,只是要求更高而已。

儒家与道家思想趋同与争鸣的方面。道家是个人修炼的法,儒家是做人的道理。道讲无为,顺其自然,道家修炼也称为修真,这是他们的修炼特点和特征。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道家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讲返本归真,在修炼过程当中,你要求真,最后返本归真,返回到你原始的本性上去,所以道家讲修身养性,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返本归真,最后修成真人。儒家讲中庸,尊天道,顺人时。孔子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讲的修炼,但是他的思想影响中国人最深。中庸思想能使人处于不败之地,因为物极必反,达到顶峰的时候可能就要回落,所以求“中”,永远处于中间状态,比上有差距,比下边还有多余。趋同方面。一是“民本思想”。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人民放在第一位,一切以民为本。道家虽然希冀永恒,但是更希望统治者认识到“民”本来的力量,按照大道,天地万物都有其次序,让道德、仁义、礼法各处其自然之位,天下就会太平。二是“和谐社会”思想。儒家倡导的是自然和谐型社会的和谐思想。道家倡导无为而治思想。他们都怀着天下为公的思想,期待建设成一个保障人民健康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争鸣方面。具体体现在:一是政治主张不同。儒家思想认为“为政以德”,主张“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途径,包括宽惠待民和实行仁政;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但“无为而治”并非放任不管,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价值观念不同。儒家思想讲求“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思想是讲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朴素唯美。儒家重礼仪,道家重修养。

儒家与法家思想争鸣也大。这两家很对立。虽然他们都是以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但是方法却截然对立。一是儒家从根本上否认社会平等,一定得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所以法律重在调整低层民众,刑不上大夫。法家倡导法律约束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要法治,反对因贵贱尊卑而异。二是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教化的力量,改造人,改变人,这断然是法律作用所无法达到的。法家否认社会可以通过道德教化来维系社会秩序,靠道义教化只是“小国寡民”,天下终会大乱。三是重法守法,严刑苛法,人人敬畏法律。法家还主张“法与时移”,因此国家的立法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来及时地完善法律体系,促进经济的发展,适应社会的新变化、新发展、新要求。“有法必依”,必须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执法。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有严格,公正的司法做保证,否则法律制度就会形同虚设,持续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就无从谈起。强调“三性”:严肃性、一致性、稳定性,法律条文清楚明晰不模糊、不含糊,宣传口径一致,执行规则一致,连续稳定,不朝令夕改,不随意变化。这些都是可以继承的。

3 批判继承的取与舍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都是思想大家,他们传承下来的是不朽的经典,他们的思想既可以安邦、治国,也可以救世、爱民,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但是,这些思想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批判性继承。比喻儒家宣扬的“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严格等级思想;墨子提倡“尊天”、“事鬼”是便其民俗,其思想来源就是当时盛行于世的宗教迷信思想,体现了墨家宗教唯心主义的思想倾向;道家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甚至进而反对一切人类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法家的“强国弱民”,极大地限制人民权利,厚赏苛刑,饥饿疗法,治理社会。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当我们抛开历史的局限,汲取这些思想的精华时,我们不难发现,在战乱时期,墨家注重民生,聚焦社会,提倡人们平等、互利、博爱、兼爱的社会理想;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追求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哲学;法家宣扬严规苛法立国,治理国家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儒家重视文化,宣扬仁爱、礼仪、自强不息。当我们把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辩证的萃取,继承下来,我们就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百多年间,诸子百家用智慧碰撞的火花,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路径,推动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以人文关怀作为最终的思想诉求,闪烁着耀眼的理性光芒。他们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让我们子子孙孙受益。

历史是一面镜子。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两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的思想,依然绽放着光辉。诸子百家的思想我们分辨着、汲取着、传承着……长路迢迢,实现中国梦光荣而艰巨;明月皎皎,照着复兴之路温暖而清晰。

猜你喜欢
墨家法家仁爱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小小书法家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小小书法家
浅谈先秦墨家哲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