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斌
【摘要】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在人类的认识和创新活动中,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因素。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促进生物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培养 学习兴趣 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8-225-010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所以说,兴趣使人的认识优先地指向某种事物,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了解它和探究它。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启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学习目的性教育,是学校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只有当兴趣与其奋斗目标及人生理想结合起来的时候,他的兴趣才会由有趣、乐趣发展到志趣。明确目的,激发兴趣,一是要进行理想教育,如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古往今来杰出人物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故事,从而树立远大理想,并脚踏实地地学好知识;二是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即强调学习对个体本身的价值,使之体会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
熟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在问题情景中,问题的难度是构成问题情景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设置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这有利于营造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运用已有的信息
信息呈现给学生的是与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现象,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节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个问题:为什么治水要先治山?然后我们以这个问题为主线,利用动画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蒸腾的连续过程以其直观、动态、逼真、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学生很快就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是如何参与水循环的产生了兴趣。
(二)通过发展不完全的认知体系
当学生的见解还不充分时,再举一个反例,引起他们认知的失调。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课中,我们可以告訴学生植物生长必须依靠光合作用,并让他们观察实例。当他们了解这一道理之后,再举一些不需要阳光与叶绿体发生光合作用的植物。这样就产生了认知失调,唤起了学生对植物生长和种类的兴趣。教师如能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创设这种问题情景,就能使学生学习兴趣始终处于激发的状态。
三、多尝试多练习,激发兴趣
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多尝试多练习使知识基础不断地扩大和加深。因此启发教师必须要设计课后巩固练习,有目的地进行练习,加深知识的深度,拓宽知识的广度。通过动手操作、课堂游戏、第二课堂、考试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状况。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尝试了“课堂抢答”,以学生自然分组为单位,课堂提问或复习以每组轮流回答或抢答的形式发展,答对的为该组记分。课堂抢答激发了学生显示自我,争强好胜的意识。如运用有趣的小资料给学生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启发学生自觉思维,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运用学科特点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寓教于乐”这是一条成功的教育经验。所以,如何化枯燥为有趣,寓教于乐,情趣横生,便成为教师教学中必须掌握的艺术。如我经常在课前三分钟开展生物知识大放送,如:动植物王国中有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用这些学生极感兴趣,乐于求知的知识养料,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繁殖特点,御敌等趣事,例如,物种间的竞争、鸟类的筑巢,育雏方式,动物语言等,通过形象的讲述,学生听了乐此不疲,等时机成熟了,就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课前讲述。我还利用每节课剩余时间,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人为什么会长胖?双胞胎为什么有些是同性而有些是异性?不吃早饭上课为什么会头晕?要怎样才能提高记忆效率?……诸如此类有关生物学的问题都可以适时调动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生物学兴趣。
五、利用直观手段,激发兴趣
感知是形象思维的源泉,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应尽量创造条件,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在课堂上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呈现图像形象、逼真等特点,生动、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如讲《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过程》因为有了FLASH动画后就显得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讲DNA分子的空间结构,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双螺旋结构。利用直观教具也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同时也可激发兴趣。如讲《叶的形态》这节时,把蚕豆叶带到课堂让学生吹蚕豆叶泡,让下表皮与叶肉分离形成气泡,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蚕豆叶结构、分析下表皮的特点。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开展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总之,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兴趣;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开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燕国材.《再谈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2]林崇德,沈德立.《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