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玉螓 王晔凤 朱芳英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311201)
2010年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学校完成招生对象全面转型并迁入现校址,由“杭州市萧山区聋哑学校”更名为“杭州市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学校进入了规模扩张的快速道和内涵发展的关键期。
2008年,萧山区政府投入近2亿元,由区残疾人联合会将特教学校的新校舍建设融入了区康复中心的整体工程中。建成的园区总占地8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6000平方米,其中校区建筑面积近12000平方米。2010年投入使用的新校舍与萧山区特殊康复中心融为一体,体现了“学校教育与医疗康复相结合”的先进办学理念,有利于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新校园环境优美,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区域清晰。近年来,学校又先后投入了500余万元资金建成了多感官室、物理治疗室、家政室、语训室等功能齐全的功能教室和个训室,并按《义务教育阶段培智学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备标准》配足配齐相应的设施设备。2017年,学校成功申请了杭州市智慧教育示范校建设项目,投入100余万元给所有教室配备电子白板和师生教学平板电脑等辅助教育设施,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学校新迁校舍后,依据培智教育特点,提出了“乐享圆融、适宜、幸福的特教生活”的校训和“尊重、宽容”的校风。其中,“圆融”是学校提出的核心办学理念,蕴涵和谐融合和生命丰满之寓意。学校文化识别系统以此为基点设计logo(徽标)。学校整体环境文化建设也以“用专业创造生命的奇迹、用爱心静候花开的时节”为主题,充分考虑生情和学校特点,凸显对生命的包容和尊重。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以创建“圆融”教室为抓手,设计个性化班名、口号、班规;从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功能性、针对性、实用性布置,形成了具有培智特色和班级个性的教室文化样板,真正实现“圆融”教室的文化育人功能。
为了让残疾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和高品位的生活,学校确立了建设“全省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培智学校”的发展目标。2011年,学校出台《特殊教育学校五年行动纲领》,把师生发展放在首位,提出了明确要求。
学校把教师专业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确立了“博爱包容、和谐合作,普特兼顾、学有专攻”的教师队伍培养目标,制订了基于学校多元办学目标和各领域资源均衡的教师“二元专业”发展规划。
二元专业,是指在教师的第一专业(主任教学科)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发展需求及教师个人的兴趣能力和专业发展意向,增加以满足学生的教育康复需求为导向的第二专业。为了培养既符合各门学科教学要求,又能满足各类学生康复需要的优质教师团队,学校在设置二元专业岗位时,参考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CEC)提出的关于美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标准,并在教育部印发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后就具体的二元专业岗位进行相应调整。
其中,第一专业岗位以一般性课程教学为主,即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2016年之前以《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依据)中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和运动保健等一般性课程的教学。第二专业岗位在学校发展需求和现有资源基础上,确定了个训康复、专业治疗、行为干预、教育策略、兴趣社团和职业培训六大岗位类型,具体如下表所示。
第二专业岗位设置表(部分)
基于二元专业的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让教师的理念居于高位,想有思路、行有方向,使培智教育教学更加优质高效。
2010年,基于培智学校学生的学习特质和身心特点,学校提出并确立了“具有初步的公民意识、基本的文化知识、必需的生活技能、一定的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并以推进“五大工程”为抓手,做好重点培育。建立“低年级发展性课程为主、中年级功能性课程为主、高年级适应性课程为主、职高年级职业性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基本确立了公民教育、生活劳动、科学文化、运动康复、艺术休闲等五类课程领域;确立“四全”理念,形成“公民教育全员有责、文化教育全力落实、生活教育全科渗透、缺陷补救全程关注”的思想意识,使特殊学生在智力、语言、感知、运动、心理、行为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2年的教育跨度,各年段学生在认知、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培育目标必须适切。由此学校结合学情提出了培育具有特校阳光特质的“好照顾、好家人、好助手和好公民”四好培养目标,并开展了与培智学校课程领域相匹配的“争做五星少年、乐享圆融生活”的系列评比活动。通过加大课程改革和个别化教育力度,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扎实的教育过程和有效的教育策略来回应多重复杂的特殊学生发展需要。
在全纳教育背景下,学校积极探索个别化教育和结构化教学,全力打造特教课堂新范式,让每一个特殊儿童少年都能得到适切的发展。
一是个别化教育。学校依据每个特殊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实际需要制订教育实施方案,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进行教学基点评估,制订长短期目标,并优化设置课程、精选教材内容,开设了语言治疗、精细康复、感统训练、音乐治疗等个训课程,不断丰富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效能。
二是结构化教学。学校把结构化教学的理念渗透到了每个班级的环境布置,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广泛应用。教师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教学环境、材料及程序,通过视觉提示,增进特殊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在班级文化布置中,利用结构化理念,对教室进行区域划分,使不同区域具有不同教学功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们不断改进教学流程,优化内容呈现和教学评价方式,通过图片、照片、关键文字、具有因果关系的顺序图卡等视觉媒介,促进特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内化吸收,构建了各具特色的特教课堂教学新模式。
为了支持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融入社会。学校竭力搭建社会融合平台,多渠道开展各个年段的融合教育活动。
一是社会实践课程化。每学期各个年级安排不少于2次的外出实践。每周一或周三下午的主题实践课,轮到的年级学生坐着爱心大巴,到超市、菜场、公园、医院等日常生活的现实场景,学习知识、运用技能,切实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为了使活动效益最大化,社会实践前后,学校教师精心安排预热教学和巩固教学,活动课教学负责人统筹安排现场教学活动。“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成了学生最为期待的学习时光。
二是普特融合常态化。为增进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接触和交流,学校分别与蜀山、城厢街道的多所普通中小学合作开展每学期半天的融合教育活动。课堂中,普特学生共同参与体艺美劳等课程的学习,其乐融融;普校教师和特校教师默契配合,齐心合作,联手做好两校学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支持。课堂外,普特学生一起参与融合游戏,共同感受快乐,学会交往,学会接纳,学会尊重与关爱。普特融合有效提高了两校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2016年,学校还开展了浙江省首个特殊教育学校卫星班试点工作,逐渐完善了卫星班的课程设置和普特合作模式。
2012学年,学校开办职业高中部。为了让智障学生“有尊严、有品质”地生活,学校以“提升适应能力,培育职业技能”为教学目标,以“厚基础、多层面、重功能、有专长”为教育策略,开设多个特色专业,积极探索培智学校职业教育新模式。
一是课程设置地域化。学校结合就业市场需求、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萧山地域经济发展特色,开设了工艺制作、洗车美容、客房服务、花卉种植等职业教育课程。其中工艺制作课程以具有地域特色的剪纸布艺、径游鞋艺,南阳雨伞和楼塔珠帘制作等实用工艺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
二是岗位实践个性化。学校通过对每位学生的职业能力分析,找到他们的优势智能和潜在能力,为学生提供适合各自特点与需要的岗位实践,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目前,职高部结合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和自身特点专长在校内设置了食堂服务、超市工作、卫生保洁、送报等9个实践岗位。同时,学校还积极向外拓宽学生岗位实践渠道,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劳动技能实训,为学生从“学校人”走向“社会人”提供支持,促进其就业与社会的融合。目前,学校毕业的四届学生,均得到了较好的安置,他们多数能在各镇(街道)仁爱家园从事简单技能的庇护性工作,有近20位学生在知名快餐厅或福利企业成功就业。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将继续秉持“圆融”办学理念,全力践行党和国家“办好特殊教育”的庄严承诺,让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享受更加公平优质的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