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新华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特殊教育学校,317500)
浙江省温岭市特殊教育学校前身是温岭县聋哑学校和温岭县启智学校,两校于2013年8月整合合并,实行总部和两个校区管理,是一所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为一体的15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秉承“爱满天下、智育特生”的教育情怀,以“仁爱”为校训,不断转变育人方式,让每个生命绽放精彩,实现了学校发展的新跨越。
温岭特殊教育学校注重从儒家传统思想中汲取智慧,凝练学校精神,并将其物化渗透于校园环境建设中,深度融入教师团队培养中。在孔子思想核心之一——“仁”的基础上,探寻能够凸显学校精神的核心内涵表述,打造了充满“仁爱”韵味的校园文化。
学校从发展全局出发,顶层设计办学理念,紧紧抓住“仁”的“仁者爱人,知人”等精神内涵,提出以“仁爱”为校训、“让每个生命绽放精彩”为校风、“以仁润心、精准施教”为教风、“业精于勤、行成于思”为学风的学校精神文化体系。
通过树立“仁爱”精神,提升了校园静态文化品位,拓展了校园动态文化内涵,有效培育了教师仁爱品质,初步实现了校园精致、教师精专、学生精彩的办学目标。
学校积极探索实施“仁爱”课堂教学改革,让培智课堂教学与学校精神文化深度结合,有效提高培智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从“仁者爱人”理念出发,积极倡导一人一案,突出个别化教学的有效性。
学校把个别化教育实施列为常态化工作要求,在教学常规稳步推进的同时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备课、上课、评价等环节强化一人一案实施,并完善个别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有效地监测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引导教师改进教学,避免学生心理二次受伤,充分体现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学校瞄准学生社会化发展需要,不断开发适合各类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提高了培智教育的针对性。
学校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建设课程,逐步形成了学前教育以康复训练为主、义务教育以生活适应为主、高中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主的课程体系。学前教育根据不同智障学生特点,设立语言训练、物理训练、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等康复训练课程。义务教育根据生活适应探索一生一课程,将康复、教学、育人、从业融入“生活一本通”课程进行开发。职业高中不断拓宽专业门类,创设适合智障职业学习环境,发挥“校校企”联办优势,完成优势互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发挥实习实训实效。
学校开发了丰富的校本教材,已经完成职业教育课程、低段生活适应课程、劳动技能课程的开发,有5门课程被评为浙江省和台州市精品课程。一至十八册的劳动技能教材成功通过浙江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目前已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三册。
温岭市特殊教育学校围绕“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精彩”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残障学生的素质和发展残障学生的潜能为目标,努力将“仁爱”学校精神拓展延伸到更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残障孩子身上。在有关部门支持指导下,学校逐步构建了以“指导中心、资源中心、师训中心、研究中心和服务中心”5大中心为载体,以“康复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3大教育体系为内容,1支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的“5·3·1”区域融合教育发展模式,持续提升融合教育质量,逐步打造了“仁爱”融合教育品牌。
温岭市随班就读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2004年浙江省教育厅确定温岭市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温岭市每个镇(街道)都建立了1所随班就读中心学校,每个随班就读中心学校都建有至少1个资源教室,所有有特殊孩子在读的学校都参与随班就读中心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目前温岭市随班就读学生193人,随班就读学校共有60所,建有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学校有11所,功能教室有101个。温岭市教育局于2013年9月颁发了《温岭市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标准》,明确了温岭市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标准,开展了A级、AA级、AAA级标准资源教室评比活动,有效促进了温岭普校特教资源教室的建设。
奏鼓王 洋(浙江省温岭市特殊教育学校)指导老师:林世琴、林新荣
特殊教育卫星班是浙江省推进融合教育的创新特色实践。温岭市以卫星班运行为载体,积极探索“1·3·3 卫星班工作模式”:“1”为融合教育;第一个“3”为三种课型,包含大课堂、小组课、个训课;第二个“3”为普特结合、康教结合、教企结合。同时,实施“一室三课五课程一评价”的管理机制,“一室”即为卫星班工作提供专业场地;“三课”即为卫星班工作提供专业方法,在大课堂、小组课、个训课上给予特殊学生在位置安排、目标问题设计等方面的特别关注;“五课程”即为卫星班工作提供专业课程保障;“绿色评价”即对卫星班工作进行专业评价。
温岭特殊教育工作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曾三度获评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市、区)。前进的道路上,温岭特教人将迎难而上,坚持不懈,以仁爱之心让每个生命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