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2018-11-09 12:04孙全芬
市场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推动其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并成为人们心中内在的价值准则,从而指导社会行为活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我国一项长期性文化发展战略,不断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日常生活并为人们所理解认知,以实现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和实践外化。文章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载体,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出发,通过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贯穿于人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社会成员自觉践行核心价值理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耦合;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D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8-0100-02

一、 生活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题中之义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观,必然要融入社会生活当中,引领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成为坚定人民信仰的强心剂和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主心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源于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论成果,是在历史实践中凝练出来的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规律的思想结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作为社会成员的共识性的价值准则和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渗透在人的具体生活实践中、通过日常生活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的概括总结,是关于生活实践中的人们价值共识的凝练和表达,必然要关乎日常生活,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

(二)生活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合法性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要成为认同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价值的认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必须回到生活当中,才能在指导人们生活实践中获得价值共识和价值自觉,进一步外化为自己的实践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检验也要以日常生产生活实践的具体形式为载体,将其自身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合法性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时代要求

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中国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方位判断,新形势下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交织重叠,形成了对人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冲击。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得到广泛弘扬。但主流并非意味着主导。在包容开放发展的今天,社会中各种价值价值观共存、价值冲突不断加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更高的价值引领和共识的价值底线,并未及时跟进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形成有效的托底和导向,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进程刻不容缓。

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耦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一个面向大众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导的,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一整套组织和制度体系的总称。十六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我国一项长期性的文化发展战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推动着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也关乎着社会民生乃至政治建设以及国家民族精神建设和价值认同,因而内在关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任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点在于其公益性,通过和谐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共享社会,实现文化主体联动。最终目标是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正是以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为重点的文化建设发展战略,通过打造面向大众的公益性文化体系(如打造文化共享工程、建立基层公共文化经费保障机制),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最基本的文化权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由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打造的公共文化产品将从广度和深度上推动核心价值观走进民心并生根发芽,尤其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广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增强了民族精神情感和民族团结。因此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有效载体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在弘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发挥了有效的载体作用,通过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产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被更多的人所认知和重视,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也具有强大的载体功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并不仅仅是政府单纯给予或提供什么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大众需求什么及作为需求主体如何参与公共文化创造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以人文享有、人文教化与人文普及的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同等的接触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成为全国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二者是耦合的。

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一)“以人为本”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第一要求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为出发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作为一项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制度设计,必然要成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关怀的有力抓手。因此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贯穿在发展的始终。

首先,在物质基础上,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惠民工作和完善文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落后地区文化贫困的现状,使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世界。其次,要把舆论宣传工作和惠民生同步推进,必须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有机融合到人们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问题当中。如结合今年的政府报告中的民生福利“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取消流量漫游费”“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等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服务在日常生活、指导在日常生活。

(二)优化整合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平台效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平台优势是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在价值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社会生活中的多元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应对多元价值观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只局限于单一的口号式宣传和僵化的理论灌输,而不把价值发展的规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模式,不有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无法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平台效用的。

另外,在提供文化服务时要注重挖掘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结合群众实践需求和时代要求,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平台,像“国家宝藏”“百姓书屋”“艺术讲座”等实践平台可以下足工夫大力推广,开辟群众乐于参与文化建设的渠道,让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魅力和时代精神。改变政府直接办文化的单一供给模式,通过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提供更加开放的活力空间,调动社会力量创造力,拓宽人民群众的参与渠道,增强互动性。

(三)加快均等化建设坚定理想信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现今仍然存在的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尤其是缺乏文化资源的广大落后地区,由此来保障广大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体现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理想。面对我国成片贫困地区数千万人口的整体文化脱贫这一重大问题,要采取文化精准扶贫的硬举措,不断地将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完成文化脱贫攻坚的“限时”大考。

同时对于公共文化场所被挤占、分布不均这一问题,要以夯实文化服务阵地为目标,在区域内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发挥集聚优势,打造功能结构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基地。同时在县城范围内加快实现文化资源的联动共享,通过建设分馆、服务站点等措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区域辐射,使广大人民群众真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公平正义的美好生活,通过实实在在地提高人民在文化上的获得感,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信念。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框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提供制度保障

與国外以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为主的发展路径比较,中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较强的“政策驱动色彩”,因此要不断制定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框架,保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价值理念走向制度设计。在制定各层次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建设实施指导办法的同时,要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这一主线,形成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构建的科学制度,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规范政府保障公民文化基本权益的责任边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落实到位,全面保障公民文化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效能,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意度;同时以需求为先导加强制度建设的治理逻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稳定、可持续成长构筑起良序运转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春山,河京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周和平.周和平文集中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

[3]崔志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方旭光.认同的价值与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5]夏国锋,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述评[J].理论与改革,2011(1).

[6]喻文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生活初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6(2).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孙全芬,女,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效降解菌耦合颗粒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瑞萨电子推出光电耦合器适用于工业自动化和太阳能逆变器
基于INTESIM睪ISCI的流固耦合仿真软件技术及应用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探析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