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懒惰思想的危害及其纠正策略

2018-11-05 10:15李海燕
科教导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李海燕

摘 要 当前大学生的懒惰问题愈加突出,表现在思想以及行动上,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目标。于是,解决大学生的懒惰问题迫在眉睫,这就需要大学生自身以及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解决懒惰问题,消除懒惰带来的消极影响,让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不拖延,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实现自身理想的同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懒惰行为 积极进取 奋发向上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8.088

Abstract The current lazy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is more prominent, manifested in thoughts and action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college students to achieve life value and ideal goals.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solve the lazy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requires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all members of society to work together to solve the lazy problem,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brought by laziness, and let the students do not delay in life and study, work hard, be aggressive, and work hard, strive to achieve their own ideals while contributing to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azy behavior; aggressive; strive up

當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祖国的希望,他们身上肩负着复兴祖国,繁荣中华的使命。他们也理应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但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过度依赖于手机、电脑等,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包围,于是产生了一种惰性思维,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所以本文目的在于指出懒惰的危害,同时提出纠正策略。

1 新时代大学生懒惰思想的危害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生的生活离不开手机和电脑,通过这些电子产品,大学生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快捷方便,而且内容极具吸引力,于是大学生不用出门便可知晓天下事。也就是说,海量信息吸引了大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促成了大学生的懒惰问题。其次,由于父母的宠爱疼溺,舍不得孩子受苦受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于是大学生就越来越依靠父母,独立生活能力越来越差,也就越来越懒惰。还有,网络游戏有很大的吸引力,部分大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于是逐渐对其他事物漠不关心。尽管父母老师加以管制,但是大学生的叛逆心理更使得他们接近网络,动手实践能力越来越差,思想上也就越来越懒惰。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化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大,而且这种影响不同于以前的价值观。以前,人们相信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财富,人们勤劳工作学习,而现在在网络影响下不用实践就可以获取信息,这样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使得大学生有的只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没有思考信息的能力,逻辑能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使得大学生丧失了创新能力,不利于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所以说,解决大学生的懒惰思维迫在眉睫,必须加以改正。

2 大学生懒惰思想产生的原因

2.1“索取”思想的危害

大学生是先进思想的聚集地,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和支柱。如果一味地索取,必定会影响个人以及国家的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更加注重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但是由于一些工作者的懒惰导致目标实现得不理想,出现了许多问题。另外由于房地产的炒作以及大众消费水平提高的刺激下,大学生的压力巨大,容易产生好逸恶劳的心态。另外由于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使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浮躁的心态,不能脚踏实地地对待学业和工作。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这就为大学生不择手段的索取提供了平台。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平台上,部分大学生更加自私自利,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他人、国家以及社会的利益放在后面,甚至有时候会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就影响到了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这也背离了科技发展的初衷。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借助互联网获取一些有利的信息,尊重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而不是利用互联网违法作乱。应该在道德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互联网利人利己。

2.2情感教育存在缺陷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总是隔着手机或电脑屏幕进行,尤其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中。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之间很冷漠,这不利于培养中华民族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舍己为人的雷锋精神。然而这些精神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并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消除大学生的倦怠懒散的坏习惯,养成勤劳的品质,也是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一,缺乏理想信念。新时代下,各大高校要肩负起通过互联网培养大学生良好品质的责任和义务。让大学生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勤劳勇敢,努力奋斗,帮助大学生摆脱慵懒的坏习惯。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有所转变,不能以分数来论英雄,同时告诉大学生们,钱固然很重要,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取钱财,钱财并不能决定一切,不能做出损人利己的傻事。要更加努力地追求精神营养,摆脱对物质的单纯依赖。

其二,没有做到充足的情感激发。人们之间要团结善良,才能够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但是,大学生自私自利的思想蒙蔽了他们善良的内心。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树立社会主义先进精神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激发学生的情感,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

3 纠正大学生懒惰思想的对策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就要通过不断的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只有教育工作者的监督和努力这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力量。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全面修炼,并且逐步地进行精神渗透,才会从骨子里克服慵懶散慢的坏习惯,树立勤劳勤奋的品质。

顾名思义,“心勤”就是从内心承认需要改进自身不断向未来前进。这就需要发挥大脑的作用,勤思考,勤思索。我们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而存在,明白自己的理想目标到底是什么。有了理想目标就应该努力地去追求,而不是向困难妥协退让。但是注意一定要采取正当的方式,不可耍小聪明,投机取巧,损人利己,应该秉持着社会公正道义,实现内心的追求和目标。大学生不必羡慕他人的辉煌成就,没有人会随随便便地成功。别人的成功,都是脚踏实努力探索的结果。他们的内心是理智的,可以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为外在的现象所迷惑。其次,大学生要想修炼内心,就要多看书,多读书。通过与书中人物的交流摒弃内心的浮躁,汲取书中人物的智慧,努力拼搏,克服懒惰的思想,积极向勤劳的人们看齐,多和他们进行交流合作,在内心真正地承认勤劳的好处和价值。

外练,其实就是加强劳动,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由于现在高科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机器人取代了人工劳动,大大减轻了人们的负担,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思想的懒惰。而且,时代的发展,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当代大学生不能体会到劳动的意义。认为下地干活是一种耻辱,瞧不起农民,认为农民是社会的低等阶层,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勤能补拙,没有农民的努力,我们不可能吃到健康的粮食。当一个人劳动起来时,就会感到生活的充实,生命的存在就会更加有意义。大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克服慵懒的坏习惯。再次,多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增加社会阅历,这些阅历是从网络世界中得不到的。广大教职工鼓励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4 结束语

众所周知,大学生承担着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应该摆脱惰性思维,培养勤劳勤奋的品质,从骨子里克服懒惰倦怠的陋习。重视大学生的惰性问题,通过正当的手段吸收正确的内容,激发勤奋勤劳的情感,在思想和身体上加强训练,既在思想方面提高奉献勤劳意识,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实践和运动,身心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当代大学生的伟大抱负,也促进国家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 唐田田,祝庆利.新时代大学生“懒惰”思想的危害及其纠正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18):6-7.

[2] 肖凌之.“拙”与“卓”[J].创新作文(初中版),2016(6):4.

[3] 张现菊.对当代大学生惰性心理克服的研究[J].西部皮革,2016.38(8):283.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对策
智能手机对当代大学生学习模式的影响及对策
新媒体在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演变
关于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分析
浅析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一见钟情》现实意义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