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社会公德治理的社会稳定价值

2018-11-05 09:56巫茜子
科教导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巫茜子

摘 要 当今社会矛盾凸显,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颇多,其中价值观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公德是价值观的生活化存在,是维护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对“德”的认同和践行可视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应运时代要求,针对道德失范提出的社会公德治本身也内含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在此处彰显了它价值所在。要通过社会公德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可以用科学的内容和合理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培育公民的道德意识,通过不同层面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得公民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并善用大众媒体抑恶扬善形成正确舆论进行引导监督。

关键词 社会公德治理 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8.068

Abstract Nowadays,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are prominent, and there are man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ocial instability. Among them, the influence of values on social stability cannot be ignored. Social ethics is the living existence of values and is the code of conduct for maintaining social relations. The identification and practice of "virtu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 of social st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in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the social morality governance aimed at moral disorder also contains the goal of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which shows its value here. In order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through social morality governance, moral educ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in scientific content and reasonable way to cultivate citizen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moral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 is transformed into moral behavior through different levels of moral practice, and the public media can be used to guide and supervise the public opinion to form correct public opinion.

Keywords Social Morality Governance; social stability;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

十三屆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宪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将“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修改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此次修正案以法律的形式把价值观对社会公德的引领作用固定下来,与习近平总书记之前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相互呼应。可见,公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公德为具体体现。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社会公德治理,针对社会公德失范问题解决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价值观方面的因素,发挥社会公德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条件。

1 社会公德与社会公德治理

1.1 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的定义最早可见于福泽渝吉的《文明论之概略》,书中把德分为公德与私德。而在我国,公德概念从道德中独立出来的标志正是梁启超先生在《新民说》中写到的“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社会公德,我国民所最缺者,社会公德其一端也。”[1]“相善其群者”也就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所涉及的公共生活中的伦理道德。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德作为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辞海》中解释社会公德为“社会公认的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维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为,社会公德是“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5]从这几种定义中可以看到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社会公德是维持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可以看出社会公德内含的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1.2 社会公德治理的含义

社会公德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德治理是道德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的提出、部署和深入开展,道德治理有了以中央精神为指示和现实道德滑坡为依据的以“对道德问题的治理”为核心的深刻内涵。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化政风行风建设,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6]这是我国道德治理的首次提出。接下来,在2012年5月14日中央文明委召开视讯会议,对于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做出部署。会议指出“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主要着力解决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问题,主要集中在食品行业、在窗口行业和公共场所三大领域,要针对公德缺失问题,加强道德教育和有效管理,规范人们的言行,引导人们谦恭有礼、文明友善”。[7]在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指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8]社会公德治理是道德治理的具体内容,依据中央精神,道德治理是指治理道德问题,“是指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突出道德问题,通过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以及全体公民等多主体的参与合作,制定出治理方案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和消除的活动”。[9]这个由龙静云、熊富标提出的关于道德治理的概念,现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由于道德治理含义的界定最主要还是以“对道德问题的治理”为核心,由此社会公德治理作为道德治理的具体领域的展开,在界定它的含义的时候要以道德治理的核心内涵为基础,所以社会公共领域道德治理含义为“对公共领域道德问题治理”。

2 以社会公德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合理性分析

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的有机的、复杂的系统。社会的稳定需要核心价值观来支撑。一方面,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存在可以拉近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的距离,在感知和实践“德”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当今社会不稳定的现象是由价值观和社会失范导致的,社会公德治理正是依据中央精神,针对公共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提出的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也就是说它的治理对象就是道德失范,由此可以看出维护社会稳定也是社会公德治理的目的。

2.1 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对“德”的认同和践行

社会稳定问题关乎一个国家生存和健康发展,任何国家都不能担负得起忽视社会稳定问题带来的后果,在我国社会稳定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矛盾的涌现,社会稳定问题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各界人士对社会稳定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广义的社会稳定包括政治局势稳定、经济形势稳定、社会生活稳定和社会心理即人们的思想情绪的稳定。而狭义的社会稳定是指除了政治稳定、经济稳定以外的社会生活、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的稳定,是社会结构的一种均衡状态。”[10]其中可以看出社会成员的思想情绪的稳定不仅是社会稳定的重要表现,而且思想情绪的稳定还贯穿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其他领域,并全方位地影响着其他领域的稳定。思想情绪稳定的背后其实就是以价值观支撑为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1]也就是当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观普遍认同并践行使得社会风清气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社会稳定的先导系统,即思想的稳定,可以理解为对价值观认同的结果,社会稳定的现实表现。即社会秩序稳定,可以理解为对价值观践行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2]这种理解和解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书记的话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也就是说德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存在,若每个人都能感知德、领悟德,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也会是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大众普遍的认同和践行,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达成一致认识,就会生发出强大的凝聚力从而形成一种民族精神,这为我们抵御西方文化侵蚀以及在夺取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注入精神力量,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不竭动力。

2.2 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公德治理的目的

社会公德治理作为“对公共领域道德问题治理”是对时代发展现实困境的思考和回应,社会公德治理的对象就是道德失范。“道德失范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混乱。”[1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物质文明取得的发展举世瞩目,可是精神文明领域出现的道德滑坡的困境却令人担忧。由于社会转型以及西方不良价值观的冲击,旧的道德在新的环境下失去了对人民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还未形成,导致人们价值观受到影响,针对人们的道德和行为的规范约束处在真空的状态。由此,社会生活在价值层面处于一种道德价值缺失的困境,在个人行为层面表现为混乱无序状态。社会成员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插队、闯红灯等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豆腐渣工程等问题频频曝光,官员腐败贪污常见诸报端。如果社会成员内心一直处于没有明确准则,没有内在约束力的状态,行为上也会变得无所顾忌,道德的底线会被一再冲破,此时社会就会有面临解体的危险,更无需再谈发展问题。

在此背景下,重建道德秩序,唤醒人们内在的向善之心,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就成为当代思想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也显得尤为迫切。社会公德治理的提出正是立足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道德问题,有针对性的,创新性地提供解决的思路和方式。从道德失范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以及个人行为层面的表现,可以看出道德失范对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的影响颇大,而社会公德治理针对道德失范提出,以道德失范为治理对象恰好为社会排除了这方面的因素,体现了它在这方面的价值。

3 以社会公德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路径选择

要发挥社会公德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可以将社会公德治理重点放在公民道德意识的培育、实现公民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化,以及以正确舆论进行引导和监督。这些可以通过对公民的道德教育,组织公民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以及善用大众媒体来实现。

3.1 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意识

道德失范的出现,从根源上来说是公民的道德意识不强所导致的结果,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大力进行社会公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養人的道德理想、确立人的道德价值观念最基本的途径,是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意识的一部分并形成内在约束力的重要途径。因而,要通过广泛的、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把道德要求、规范灌输到人们的意识中。

进行道德教育,需要注重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方法。就道德教育的内容来说,第一,进行道德治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提升对德的认同,厘清两者关系,形成良性循环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扎根到社会成员的内心深处。第二,明确社会公德具体规范以树立标准,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规定“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14]第三,以传统道德文化为根源从中汲取营养,通过对中国传统公德文化的的挖掘,在继承历史上社会公德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与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及人们社会关系变动所产生的新内容相互结合,要取传统道德之精华,丰富新时期道德体系,以此来使得社会公德教育变得生动而富有文化底蕴。第四,辅之法律教育来约束自身道德行为存在的问题。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两个基本手段,二者相互促进,密切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护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15]我国宪法以绝对的权威明确了社会公德的法律地位,只有知法、懂法,守法,养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法律思维,才能明事、明理,克己复礼,严格约束自己的失范行为。另外,进行道德教育要注意方法,一是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尤其注重对大学生等青少年群体以及领导干部群体的教育;二是要注意教育内容的可接纳性以及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目标和口径的一致性;三是要把道德教育同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结合起来。只有既注重道德教育内容,又灵活运用道德教育方法,才能使道德教育发挥成效,以此强化社会成员对道德的认同,使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

3.2 以实践活动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实践是主、客体的桥梁,是知与行的中介,公民的道德意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转化为行为并得到增强,而实践活动可以从各个层面开展。

首先,延续我们过去经常采用的由党带领,政策支持的办法。这种方法是从纵向来说是从上到下、先进带动后进,从横向来说是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纵横结合,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如加强领导干部等重点对象的道德修养、如“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的评选和宣传等等重大的道德活动开展都在引领社会风气,激励和鞭策着人们,引导更多个人和群众向上向善。不过在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时候需注意要抓得实,不能流于形式,要坚持,不能一阵风而过。想要活动开展得好就要源于基层、扎根群众,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广泛积极参与其中的良好氛围。

其次,社会公德治理的新颖特点在于主体多元治理,积极发展社会组织或者民间团体,使其可以在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内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组织或者民间团体形成并扎根于基层群众本身,由于其本身的特点所在,可以成为社会公德治理的重要主体,公民进行道德自我教育是社会公德治理中的重要形式。社会组织和团体可以也理应承担一部分职责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道德实践活动,提升公民对培养公德意识和养成公德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自发追求道德的高尚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形成长效机制。

最后,个人作为社会的最小的单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作用单位。公民都是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强调道德建设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得人们在公共领域中自然而然地履行自己的义务、承担自己的责任,人们“日用而不知”,无须再去考虑当不当为的问题,遵守社会公德都已经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习惯。倘若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将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精神并外化为日常行为习惯,社会上人人和谐相处,不稳定的因素就从根源上减少,对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也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社会团结稳定的氛围得以形成。

3.3 善用大众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公众舆论向来是监督人们行为的强有力的手段。尤其是在大众媒体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大众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在社会公德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动员一切宣传工具,发挥社会舆论的道德评价功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们,营造一种弘扬善良、抑制邪恶的舆论氛围,引导人们积极向善,从而减少社会纷争,促进社会稳定。

首先要善于运用大众媒体进行有导向的宣传教育。过去我们党以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为阵地大力宣扬党的方针政策,和主流价值观积极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今大众媒体日益兴旺发达,随着微博、微信等诸多网络信息交流渠道的推出,获得各种资讯更快更新的网络日益成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要利用大众媒体特别是互联网表彰道德模范事迹、传统美德故事等,使得网络媒体成为社会公德建设的主要阵地。除了加强正向报道和推广,大众媒体要满怀责任感,在处理道德突发事件、道德热点问题时,大众媒体的责任不仅仅局限于对道德事件的传播,更应该坚定立场,正确表达和积极引导舆论,与政府、社会以及传统媒体等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抓住热点问题关键时期和结点,通过解决热点问题,促使公众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揭露社会假恶丑,监督和鞭挞不道德的行为的时候,号召广大公民参与到监督大众媒体的实践中,公德的建设是一项群体工程,每一位社会成员既是监督者也是被监督者,在公众共同的监督下形成守德必然得到赞扬,失德必然受到惩罚的氛围。通过大众媒体,善的品质和行为传播更迅即,影响更大,恶德和坏行为的揭露更广范、打击更猛。由此,善用大众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就可以发挥出引导社会风气,打击歪风邪气的积极作用,必然可以成为社会公德治理的有力武器,对整个道德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3]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195.

[4]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2012-05-18]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11024/589496.html.

[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7.

[6]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

[7] 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视讯会议召开[N].人民日报,2012 -05-14(1).

[8]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9] 龙静云,熊富标.论道德治理的基本路径与社会合作[J].江汉论坛,2013(5).

[10] 丁水木.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7.

[11][1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13] 高兆明.简论“道德失范”范畴[J].道德与文明,1999(6):8-10.

[14]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百问百答[M].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2001:5.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3条.

猜你喜欢
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稳定机制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社会稳定状况与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