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与训练

2018-11-02 10:17黄艳梅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朗读指导训练

黄艳梅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应从范读、朗读形式的多样化,课堂朗读时间的安排,朗读的评价等角度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进行指导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朗读 指导 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A-0116-02

古往今来,“朗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中国古代私塾的“背带书”“背理书”“背年书”就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即要求儿童将经书读得滚瓜烂熟、熟读成诵。在今天,朗读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贯穿了语文教学一至四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因此,让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指导学生朗读呢?现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师的范读是关键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范读是指导学生朗读的最好方式之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什么是“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不理解。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在“正确”方面也需要更多的示范,因而教师的范读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乃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好范读呢?首先,教师的范读要做到普通话标准、正确流利、感情充沛。教师正确流利、声情并茂地朗读不但能为学生创设优美的学习意境,还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朗读欲望。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师通過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秀美,仿佛徜徉在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中。学生听着听着,也禁不住一读为快了。其次,教师要注意朗读的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的处理,要根据课文内容,做到处理得当,使范读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如《春》一课中的重点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望”这个词重复出现,表达作者对春天的期盼之情,语气可以由轻到重。此外,还要注意节奏的把握,注意语气的停顿和转换,声音的力度和速度。不同文体的课文,所采用的朗读技巧不尽相同,教无定法,教师范读也是如此。

二、多样化的朗读形式是载体

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平,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朗读教学中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调动他们的朗读积极性,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一)表演读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设机会,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分析,借助表演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朗读才能。表演读重在“演”,即引导学生注意把人物的语气、表情和动作尽量表演得生动、形象。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笔者创设了陶罐和铁罐对话的情境后指导学生表演:

A.(屏幕出示:“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请学生把铁罐的傲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B.(屏幕出示:“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指导学生把铁罐的轻蔑体现出来,并用相同的方法请几名学生分别扮演铁罐的恼怒、愤怒。

(二)比赛读

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朗读比赛,如同桌比、小组比、男女生比、师生比……通过“比一比”,比谁的声音最响亮,谁读得最有感情等。小学生大都积极向上且参与积极性强,在比赛前都会自发地训练、自我提高,从而达到提高朗读水平的目标。

(三)分角色读

分角色读是教师根据朗读内容的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角色对课文进行朗读。它和表演读不同的是,它重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朗读培养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感受能力。例如,《陶罐和铁罐》一课有陶罐和铁罐两个角色。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铁罐和陶罐的对话时,学生能够在角色朗读中体会铁罐和陶罐的性格特点,对不同角色的语气有更多的感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就更准确。

(四)配乐读

窦桂梅说:“(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即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载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教媒体,配上与课文内容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以乐曲特有的旋律渲染气氛,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这样的朗读,容易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共鸣,进而升华情感体验,获得美的陶冶。

三、充足的读书时间是保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小学生要学会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至少需要两百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由于农村小学生多数为留守儿童,他们的朗读训练多数只能依靠课堂完成。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才能使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有效。那么,多长的时间为充足呢?笔者认为,每节课上让学生朗读的时间应不少于五分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例如,在教学完某一篇课文的重点段落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读通读顺段落,进而读懂段落大意,强化朗读感受。总之,教师只有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学生才能读出感觉和情感,才能享受朗读带来的愉悦。

四、有效评价是手段

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评价既是检查和诊断,也是激励和指导,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赏识激励的评价

农村孩子不喜欢朗读,部分孩子甚至不敢开口读书。学生因为课上没时间读,课下不能自主朗读,所以读起文章来磕磕巴巴,添字漏字的现象时有出现。这时,教师的欣赏和鼓励是让学生继续朗读的灵丹妙药。众所周知,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用普通话读课文,做到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有时候,对特殊孩子的朗读评价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抓住他朗读过程中的一个闪光点,就可以让他产生愿读书、读好书的信心。有一次,一名平时较为胆怯、语文朗读基础较弱的孩子大胆地举手要求朗读,笔者见了立刻请他读。尽管他读得磕磕巴巴,时有添字、漏字的现象,声音还很小,笔者还是从旁适时协助、鼓励,直至该生顺利读完。面对全班同学的起哄,笔者说:“同学们,某某同学不怕困难,反复读,直到读正确读流利,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他是多么认真、多么有毅力的孩子啊!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笔者把评价落在学生朗读的态度上,一是提醒学生读错了不要紧,一定要反复读直到读正确;二是肯定学生认真坚持的学习态度,激励所有的孩子都有信心大胆地读,在读中不断提升自我。

(二)恰如其分的评价

朗读评价要注意过程性评价,教师应利用恰如其分的评价及时指出孩子们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及时表扬孩子们朗读中的闪光点。不管是指出问题,还是表扬闪光点,评价都要准确具体、有针对性,切忌说“你读得真棒”“太好了”这类模糊的评价。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这样评价:“你读得很流利,如果能突出重点的字词,就更好了。”“你读得很认真,如果在课后能照样子多读几遍,你一定会读得更流利的。”这样的评价语,既对学生的朗读过程作了细致分析,让学生改进起来有章可循,也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激励学生在日后的练习中扬长避短,促进朗读能力快速提高。

(三)多元互动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为了增强学生间的互动,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生生评价。评价的要素可以从朗读的态度、音量、技巧、情感处理等方面任选1~2个方面,提出肯定和意见。长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定能不断提升,朗读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朗读水平也就能随之提高。

(四)个性化的评价

张志公老先生曾说:“朗读应该有基本要求,进一步要求,较高要求。”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不同,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在朗读评价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样的朗读内容,对不同的学生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并应该对学生的朗读兴趣、对课文的个性理解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总之,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朗读的作用,给予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并有意识地渗透朗读技巧的训练,在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朗读指导训练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