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盲样考核鉴定分析与质量控制

2018-11-02 05:05:20肖明理毛露涛
医药前沿 2018年31期
关键词:增菌盲样均质

肖明理 毛露涛

(广元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四川 广元 628000)

1.材料与方法

1.1 质控盲样

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下发,共收到NIFDC-PT-135R的三份巧克力样本,编号分别为0212、0018、0619,装量约为10g,采用玻璃瓶包装。

1.2 主要仪器

生化培养箱、显微镜、革兰氏染色仪、拍击氏均质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灭菌器、生物安全柜等。

1.3 培养基及试剂

培养基分别购自北京陆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购自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诊断血清购自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所使用的培养基、试剂和诊断血清均在有效期内,使用前都经过了质量控制[1]。

1.4 检验方法

GB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2]。

2.实验步骤

2.1 增菌培养

无菌操作在生物安全柜内开启玻璃瓶。准备90ml预热至45℃的灭菌BPW:首先取20ml灭菌BPW加入检样瓶内,待巧克力样品融化后加入无菌均质袋内。取20ml灭菌BPW清洗检样瓶,将洗液加入均质袋内,再取20ml灭菌BPW重复清洗一次,最后向均质袋内加入30ml灭菌BPW,充分均质混匀,制成1:10稀释液。依此方法,分别对3件样品进行前处理。36℃分别静置培养8小时和18小时。再将培养8h和18h后的BPW前增菌液分别混合后,分别移取1ml转种于10mlTTB和10mlSC增菌液中进行培养(每种增菌液转种5管)。同时在检测过程中同步代入待检菌阳性标准菌株鼠伤寒沙门氏菌CMCC50115和阴性标准菌株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

2.2 分离培养

分别用直径3mm的接种环取上述增菌液划线接种BS平板、XLD平板、HE平板、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置36℃培养24h(BS平板48h)。

2.3 培养结果

3份盲样标本都在TTB增菌的直接接种的平板有良好生长,而SC增菌的直接接种的所有平板均无典型菌落生长,根据本次质控考核样本为沙门氏菌检验的提示,可从各个有典型菌落生长的平板里,每个平板挑取5个以上可疑菌落继续进行培养和鉴定。各个盲样标本在平板上的生长情况见表1。

表1 3份盲样菌种在典型培养基平皿中的生长情况

2.4 生化与染色

在上述平板上分别挑取5个以上不同的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琼脂和赖氨酸脱羧酶培养基及营养琼脂平板,置36℃培养24h,同时做革兰氏染色。具体生化反应见表2。

表2 可疑菌株生化反应结果

根据表2显示,0619及0018号菌初步反应符合沙门氏菌,并分别进行进一步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

2.5 生化鉴定

挑取营养琼脂斜面上纯培养物,制成0.6麦氏浓度的菌悬液,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生化鉴定,鉴定结果0619及0018号均为沙门氏菌,鉴定百分率 98%。

2.6 血清凝集试验

挑取营养琼脂上菌落做血清学试验,A-F多价O血清强凝集;生理盐水对照不凝集。

2.7 实验结论

综上所述,由生化和血清学试验结果可知,本次盲样考核0619及0018检出沙门氏菌,0212未检出沙门氏菌。

3.讨论

本次盲样考核是巧克力中沙门氏菌检验,采用BPW 8h和18h二次前增菌,每个增菌管接种五管,分别划线四种不同培养基,挑取5个以上可疑菌落做生化和血清学分析,其目的避免漏检。通过参加室间质控考核,可以提高我们的检测能力,特别是在食源性疾患及食物中毒等监督抽检中,可迅速准确检出目标菌。

培养基的选择也很重要,SC增菌培养基所转种的平板均无可疑菌落生长,原因可能是增菌时间短及转种操作技术不到位导致目标菌漏检[3]。今后在日常工作中,样品中经常含有其他杂菌,要从中分离出特定致病菌,应尽可能的多选择几种增菌液,多选择几种分离平板,多划线平板多挑几个可疑菌落鉴定分析,这就需要检验人员严肃认真工作态度、精密细致的观察和熟练的操作技能[4]。

总之,日常工作中就要做好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如培养基和诊断血清的验收、仪器的保养和检定、标准菌株的保存与传代、实验环境的卫生监测并注重生物安全[5]。通过本次能力验证,及时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实验室水平得到了提高和完善[6]。

猜你喜欢
增菌盲样均质
不同检测方法对妊娠晚期B族链球菌的筛查比较
3种改良B族链球菌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比较▲
广西医学(2020年18期)2020-10-28 09:39:00
两种方法同步检测大米粉质控样品、盲样中的铅、镉
食源性致病菌混合菌种的分离鉴定
绿色科技(2019年18期)2019-11-22 14:33:43
混合质控菌种盲样的鉴定分析
Orlicz对偶混合均质积分
实验室病原菌检测能力的自我评估
大肠杆菌O157:H7快速增菌培养基检测效果的研究
沙门菌和志贺菌通用增菌液增菌效果实验观察
非均质岩心调堵结合技术室内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