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合唱教学中纵向和声意识培养的策略探究

2018-10-31 01:11邵美仙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声部旋律节奏

邵美仙

合唱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给学生以旋律美、和声美、情感美的熏陶,能丰富其思维,陶冶其情操。同时,合唱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歌唱形式,是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体现。在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多声部演唱一直是歌唱教学中的难题,比如低声部往往唱到高声部,容易“走音”;有时分声部演唱得很好,一合起来演唱就“跑调儿”,学生慢慢会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合唱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了音乐旋律的横向进行——反复地练唱各声部的旋律,而忽略了合唱中很重要的各声部间“竖”的音响关系的音准和谐,这就造成了单声部演唱娴熟,但多声部合成后相互干扰、“走音”的现象。

合唱是一种多声部旋律纵横交织发展的高层次艺术。①自古以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旋律大多是单一、横向进行的,而缺少和声的纵向织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音乐不但有横向的旋律线条,还有纵向的和声及织体表现,且能形成更加丰富的音响美感。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训练、提高学生的立体听觉能力,培养其良好的纵向和声意识,初步建立对音乐纵向结构的关注与把握能力。

一、 纵向感知,渗透和声意识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②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早引领学生走进多声部合唱艺术,让他们习惯聆听由纵向的织体组成的音响,明白旋律除了横向进行外,还有纵向的交织。

(一)关注声响,建立纵向聆听意识

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聆听,就是有意识地听、用心地听。学生敏锐的和声听觉是唱好合唱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听什么、怎么听,掌握聆听的方法,树立良好的听觉意识和聆听习惯,为合唱打好基础。

案例1 “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柳树姑娘》

教师:这是一段描写春天的音乐,你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学生甲:感觉音乐很美,像暖暖的春风吹在脸颊上,很舒服。

教师:是的,音乐轻柔、优美,令人有惬意之感。那除了这样飘在空中的像风一样的声音外,你们还能听到它下面的声音吗?

学生乙:是的,好像还有流水般的声音(衬托在下方用钢琴的琶音模拟的流动的水声)。

教师:是啊,在流畅的钢琴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缓缓流淌的小河。再仔细听听,还有什么声音呢?

学生丙:听到了!听到了!还有“滴答滴答”的水滴声,似乎是柳枝拨动水面溅起了水花。

教师:是啊,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把我们带进了春天里的江南水乡……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不仅仅让学生停留在对音乐旋律的简单体验上,而是引导他们关注流动式分解和弦伴奏、高音区水花式点缀音组,以及旋律本身给人带来的舒展、连贯、柔美的感觉,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立体的、生动的春天的景象。同时,通过逐层引导、多层次聆听,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音乐的纵向织体结构,诱发丰富的音乐想象与联想。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除了主旋律以外的各种声响,培养学生纵向聆听的习惯,以获得全新体验,发现音乐不仅仅只有横向的旋律线条,从而为学生建立起合唱的纵向意识做好铺垫。

(二)巧用方格谱,感受节奏纵向对位

方格谱其实在很多音乐课堂,甚至音乐教材中都经常出现,它一般按照歌曲的节拍进行设计,一个格子为一拍,用小方格颜色的浓淡表示歌曲节奏的强弱规律,用小方格数量的多少表示时值的长短,用空格表示休止,以帮助学生把握歌曲节奏。在合唱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单排的方格谱设计成多排,特别是针对上下声部节奏不统一、互补式的歌曲,可以将上下节拍对齐,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看谱,以解决合唱中上下声部节奏对位的难点。

案例2 “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两只老虎》(二声部轮唱)

在卡农式念歌词环节,教师的设计如下:

教师:同学们知道音乐中描述的这兄弟俩是谁吗?(揭题:两只老虎)是两只怎样的老虎呢?

一只 没有 眼 睛 一只 没有 尾 巴真奇怪-真奇怪-

1.学生分组接龙念出上下句。

2.教师:我们可以同时念出这两句话吗?注意上下两句要对准节拍。

上述环节遵循小学低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单一的齐念,到分组按相同的节拍念上下格子内不同的内容,处处引导着学生关注对方的声响(别的小组念的哪个字跟自己念的这个字对齐),着重培养学生纵向感知和声声部的聆听习惯,逐步积累轮唱的意识。

3.手势介入,直观感受纵向和声

柯达伊认为,关于和声的学习,我们要从情境式的聆听开始,逐渐拥有感知与辨别的直觉。柯尔文手势借助七种不同手势,以及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中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在二声部训练中,柯尔文手势能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双音的行进,帮助学生直观感知纵向和声。

案例3 旋律创作与卡农

教师:你们觉得老师双手表现的两组旋律分别是从什么地方“起步”的?

学生:第一组在山脚,第二组在山腰。

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那我们请第一组同学先唱,第二组同学跟上,可以吗?

于是整齐的旋律接唱做得天衣无缝,学生兴致勃勃,音准也特别棒。

教师:那我们请两组同学一起唱,可以吗?看清楚他们各自的起点(分别是)。

学生马上明白了教师的用意,一条完美的三度叠置和声应运而生,丝毫没有呈现出以往对合唱的畏难情绪。

教师用两只手的手势表示不同声部的音高,调整音准,训练听觉,使学生学会互相倾听、配合。这样的训练有着更大的随机性和生成性,而学生也会在这样的学习中把多声部的训练当作是一种游戏,就像他们在课间念儿歌、跳皮筋一样自然。

二、纵向体验,积淀合唱经验

在小学阶段开展合唱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纵向交织所形成的多层次立体效果,让学生对多声部音乐形成一定的敏感度,并在聆听、演唱以及演奏的过程中培养和声意识,积淀一定的合唱(合作)经验。

(一)在游戏中纵向体验合唱

根据赞可夫的理论,音乐教学原则的核心是发展和形成学生的音乐听觉表象,而音乐游戏具备了将音乐听觉表象付诸行动之中的功能:让儿童从音乐中来——感受音乐(听音乐),到音乐中去——表现音乐(音乐游戏),再回到音乐中来——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掌握音乐),是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一种综合性活动。

1.纵向律动,建立声部概念

纵向音乐体验可以从平时最基础的律动开始。如,听到高声部音乐时可以模仿长颈鹿的样子走路;听到低声部音乐时可以模仿小乌龟的样子走路;听到两种声音一起出现时,就可以分组扮演不同角色,高个子找矮个子伙伴一起“出游”。通过这样简单而有趣的练习,会让学生建立起稳固的声部概念,使多声部音乐学习进入小学低学段变得可能。

案例4 “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美丽的黄昏》

歌曲由三个长乐句组成,前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教师抓住该歌曲的典型节奏“”在课堂的开头就以听音乐行走与敲打的游戏,对核心乐句进行节奏感知,并结合音区的高低用行走(教师在低音区演奏时)和敲打筷子(教师在高音区演奏时)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游戏。在游戏进程中,一开始学生并不能很准确地奏出节奏,特别是用脚踏出节奏,对一部分已经习惯了按节拍踏步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就是在这样不断实践、不断纠正的过程中,学生反而更加仔细地去聆听音乐,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了节奏的记忆。几遍下来,学生基本上都能随音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在短短的三四分钟的时间内,轻松而愉悦地学会了节奏,更在行走和敲打的过程中释放了手脚,充分地感知、体验了三拍子音乐的节拍韵律,为后续的歌唱环节做好铺垫。

柯达伊认为: “音乐是学校必须提供的一种体验。”③他主张儿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理性上,而应放在感性上。上述游戏中,在进行手和脚配合的过程中,暗藏了引领学生感知音乐的上、下纵向声部的节奏配合,即对合唱纵向织体的体验。

2.纵向声势,体验多声音乐

声势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可以发出各种声响的人体姿势。人体的许多部位,都可以在自由活动时做出不同的姿势。在运用声势动作时,学生必须十分注意对方发出的声音,并立即做出反应,这对于锻炼学生的听觉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音的高低和强弱的辨别能力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在多声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声部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创设不同位置、不同声响特点的声势活动,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多声部音乐。

案例5 “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两只老虎》

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醒学生在完成自己动作的同时,要看、听对方是什么时候接进来的,什么时候结束的,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相互倾听、相互合作的意识,为接下来的轮唱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声势游戏作为学习的出发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过程中的自我参与,从自己内心出发来表现音乐,感受内心对音乐的需求、快感和兴趣,使音乐和游戏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积累起丰富的感性经验。

(二)在图谱中纵向体验合唱

歌唱之所以难,是因为它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东西,合唱更是如此。柯达伊认为,视觉的直观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儿童准确地听辨和演唱(奏)。“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中大量使用了生动、形象、直观的图形谱,淡化了浓重的乐理知识和生硬的读谱要求,使学生体验音乐时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和直观化。同样,在课堂多声部合唱教学中亦可将纵横交错的和声织体通过图谱的方式形象地加以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声部的旋律走向、节奏对比(对位、互补等),从而能更准确地掌握各声部在音准、节奏和情绪方面的变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行进式图谱,形象体验合唱

行进式图谱是指教师按音乐的旋律特点设计成线条 (图形),并随音乐进行动画演示。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不同声部的旋律按其行进特点设计成不同的线条(图形),更直观地展示不同声部的旋律走向,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歌唱。

案例6 “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两只老虎》

为了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二声部轮唱,教师将歌曲的两个声部分别设计成虎哥哥和虎弟弟,以红、黑两种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示,并在播放完第一遍音乐后进行提问。

教师:他们还是一起出发的吗?

学生:不是。哥哥先走,弟弟后走。

播放第二遍音乐时,教师给每一句旋律线加了音头,并告诉学生这是它们各自的坐标。再问:当哥哥走到哪里时,弟弟出发了?

学生:“跑”字。

教师:那这时你们应该唱什么?

学生:“两”字。

在这样直观的行走式图谱感知中,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了“轮唱”这种对他们来说第一次接触的音乐概念。最关键的是,他们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自然习得的。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上述片段便是把看似枯燥的合唱训练以有趣的方式开展,并有效地把各种技巧融入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收获快乐。

2.意境式图谱,情感体验合唱

图谱所提供的趣味性、开放性的音乐学习意境,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铺路搭桥。充满意境的图谱能帮助学生在合唱时建立歌唱画面感,更易于掌握各声部的音准及其情感的表达。

案例7 “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美丽的黄昏》

在歌曲学唱中,教师将第一、第二乐句的旋律设计成“夕阳西下”状,第三乐句的六小节歌词“叮咚”处设计成六口大钟,用依次缩小的钟来表示结束句的减弱,仿佛钟声在空中飘得越来越远。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马上就明白了旋律的下行与结束句声音的减弱。

在歌曲轮唱部分,教师通过乐句的叠加与换位来表示两个声部间一个乐句的间隔,以及叠置后形成三度平行的效果。这对三年级学生掌握轮唱这一演唱技能,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

三、纵向歌唱训练,提升合唱能力

合唱是一种多声部旋律纵横交织发展的高层次艺术,是由多个声部同时发声所构成的和音效果。合唱注重各声部间“竖”的音响关系的和谐,因此需要演唱者能关注各个声部,明确自己声部与其他声部间的关联,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与合作意识。

(一)纵向读谱,训练和声意识

纵向读谱是相对于我们平时教学中更多关注单声部旋律的横向线状进行而言的,这里指的是在识读合唱谱时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看谱,看清上下声部的节奏对位、旋律的不同进行方向等。

案例8 “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丰收的节日》

歌曲合唱部分的高低声部为对比旋律,特别是节奏的对位。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纵向读谱,解决声部间节奏的对位以及声音(连贯、跳跃)的对比,引导学生歌唱时相互聆听对方的声部。

实践证明,坚持这样的纵向读谱,能有效训练、培养学生的和声意识,为学习合唱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角色化歌唱,强化和声体验

很多二声部歌曲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设计成不同的角色形象,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习不同声部的演唱。

案例9 “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叮铃铃》

歌曲的两个声部为互补式节奏,连贯的长音与跳跃的八分音符短音形成对比。于是,教师将第一声部设计成牧童角色的吆喝声,且是悠长的、俏皮的(下滑音处);第二声部设计成羊群在行走。于是,一幅美妙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羊群在牧童的吆喝声中整齐划一地行走,随身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叮铃声。

原来还对上下声部节奏对位感觉很困难的学生很快地学会了合唱,声部间不同的音乐形象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学生会听到声部交汇而产生的和声美。

(三)画面式歌唱,提升合唱能力

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家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这一点在歌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构建起歌唱的画面感,是我们在合唱教学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案例10 “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晚风》

在二声部歌曲《晚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高声部设计成天空中慢慢西下的夕阳(声音要求缥缈、空旷),把低声部设计成地上的小草(声音要求有“根”、扎实)。如此的设计不仅解决了学生对高低声部旋律走向的识别、节拍重音的把握和声部句头音音准的掌握,同时也对各声部的演唱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因此,只有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歌曲所要表现的情感(情景),他们的脑海中才会出现音乐的画面,才能传达给人一种鲜活的歌声。

纵向和声意识是合唱基本能力的必要储备,它需要一个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长期培养过程。当学生第一天走进音乐课堂时,这种能力的积累就应该开始。纵向和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为合唱教学而设计,更会为培养学生感知丰富的音乐织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多声部音乐犹如一面网,它有了纵向的和谐,还要求有横向的韵律,横向协作、纵向协和是我们合唱的至高境界。纵向与横向是相对而言的,是一种合唱训练与教学的尝试,它是与横向的歌唱性教学相辅相成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让我们每位音乐教师和学生都能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面对合唱教学,感受合唱的魅力吧!

注 释

① 周虹《让合唱魅力融进每个孩子的心里——浅谈初中音乐课堂合唱的有效教学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年第3期。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③ 〔匈〕爱尔佐波特·索妮著、高建进译《科达伊教学原理与实践——通向音乐教育之门》,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猜你喜欢
声部旋律节奏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YOUNG·节奏
7月,盛夏的旋律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