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年轻教师的送教建议

2018-10-31 01:11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开场音乐课情绪

杨 波

近日,笔者随团队去山区小学听了一节送教下乡的音乐课,感慨颇多。执教者是一名来自城区大学校的年轻、自信的教师,大概也正是因为太自信了,认为只要备好了课,就可以顺利送教、完美下乡了。殊不知,音乐送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颇多的讲究不亚于一节名师示范课,而是否“接地气”这一点就直接关系着堂课的“命运”。由于教师的“脚不着地”,使得在城里学校事先安排好的环节到乡下就演变成了猝不及防的尴尬,那时“我是城里教师”的良好的自我感觉估计就会被一扫而光了。所以面对音乐送教下乡,年轻教师决不能掉以轻心。

那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的教师,在送教下乡时该讲究些什么呢?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开场设计要巧亲疏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充满智慧的开场,往往会为接下来教学的实施打下非常重要的基础。纵观借班上课的名师课堂,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开场总是很有讲究,虽然看似无心插柳、随性而为,实则预埋了一些为正式上课做铺垫的教学“包袱”。当然,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意图就是“亲疏”,即亲近生疏的师生关系。因为陌生的师生关系是没有情感交集的,学生不免会产生防备心、距离感,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也不可能完全真实地表露内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配合也很难达到较高的层次。就像两种磁场,如果频率相同,就会自然交融、能量加倍,否则就会互相干扰、相互削弱。所以,有智慧的教师会花很多心思去设计这个开场,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感受你的诚意、亲和力与能力,为正式上课定下良好的基调。送教下乡也是同理!教师完全可以借鉴名师借班上课的开场形式,通过巧妙的方式来拉近跟陌生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跟学生拉拉家常,减轻他们对陌生教师的拘束感和不安感;讲讲幽默故事,缓解有众多教师听课的紧张氛围;发现并赞美该班的好人、好事,快速赢得学生的好感等,这些都是保证教学顺畅推进的好点子、好方法。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乡村的学生相对来说会表现得更拘束、不自信,更语塞、没有丰富的言谈,更封闭、没有开放的眼界,更保守、没有发散的思维,所以教师的开场设计要关照到每个学生敏感的内心和情绪,用更谨慎、恰当的态度来鼓舞和激发他们。这时,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而其他学科教师所没有的优势,发挥与众不同的能唱、会跳、善演奏的特长,用学生更欢迎、更感兴趣、更能放松的方式——高歌一曲、曼妙一舞或者纵情一奏来抓住他们的眼球,征服他们的内心。凭借笔者多年的经验,这样不同寻常的“见面礼”往往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他们很少有机会跟“明星”零距离,而此时能歌善舞的音乐教师俨然成了他们眼中光芒四射的“大明星”。有了这样的情绪基础,接下来的师生互动就是顺水推舟的事了。

当然,音乐送教下乡的开场也不能“一招鲜吃遍天”,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力求实用和有效。如果开场正合“生”情,正中“课”意,那功效就自不待说了。

二、教学内容别想当然

前面说到,音乐送教下乡的开场要“接地气”,毋庸置疑,送教的内容更需“两脚着地”。因为教学内容是连接师生互动的纽带,是落实知识技能的载体,如果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实际、“两脚悬空”,你在那里阳春白雪,他在那里下里巴人,这又如何成全得了“琴瑟和鸣”呢?!其教学过程必然会落入曲不搭调、音不入耳的尴尬局面。音乐课的送教下乡还有一个特殊性,那就是不同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无论城乡都有专职教师任教的学科。在农村,音乐教学的师资和课时很多都得不到保障,不少学校会让完全不懂音乐的教师兼职音乐课,或者干脆把音乐课挪作他用。长此以往,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欣赏能力、歌唱能力、审美能力等素养都可想而知。如果送教下乡的内容纯粹是“拿来主义”,把城区教学的内容直接移花接木搬到农村学校,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教与学最终会演变成脱节的“两张皮”。

笔者听到的那节课就生生遭遇了这种尴尬。课堂上教师带领六年级学生学唱一首抒情歌曲,其中有一段是合唱形式。对于城区学校的六年级学生而言,合唱已然是司空见惯了,平时的音乐课时不时就会欣赏或者学唱合唱片段,而且班级中还有部分学生参加合唱队,对于合唱的驾驭一般都心中有底,所以教师不需要多说什么,只要调动起学生平时的积累就可得个基本分。但乡村学校不同,哪怕到了六年级,学生都很有可能没有接触过合唱,因为乡村学校基本都是单声部教学,所以教师根本不可能在学生毫无训练基础的情况下直接开展合唱教学。但那位年轻的城区教师,自认为设计得比较周全而且还降低了难度,教学应该不成问题。但最终就因为她的“想当然”,使课堂陷入僵局,学生不知道如何“逆水行舟”,教师也不晓得怎么“逆水推舟”,接下来的课只得在艰难又生涩的困局中行进。

可见,音乐送教下乡的内容还真是不能想当然,教师必须比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更谨慎地去选择。教师需要去了解该校音乐课的常态,去了解所面对的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认知水平,了解他们这个群体的整体音乐基础和群体中的音乐特长生等。也就是说,教师要比在自己学校更认真、更全面地去备课,更细致地去做前期定位工作。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无论是高估或者低估学生的水平,都会对教学造成影响。只有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学生才能“买账”。

另外,音乐送教下乡的选课还可以遵循一个原则——灵活性。因为音乐不像数学等理科科目,其教学内容有很严谨的序列,很多内容不能推后或者提前,教学的重点也不能随意更改。音乐学科从某种角度讲,有着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当我们要送教下乡时,可以在同一册教材或者相邻几册教材中,甚至从课外教材中挑选合适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迎合当下的季节,可以迎合学生关注的热点,可以迎合送教学校的文化,也可以迎合教师自身的特长等,总之就是要扬长避短,既能让学生有所得又能发挥教师水平,两者在教学过程中都能体会到舒服、顺畅的感觉,这才是王道!

三、问题架构要应时势

开场设计好了,内容也挑选妥当了,接下来教学问题的设计也不能马虎。这就好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若顺,万事可成。因为这个问题往往是一个环节中的爆破点或者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桥梁,它蕴含着重点与难点,起着“一石激起千层浪”或穿针引线、层层深入的作用。如果在问题上卡壳、打结,那别说千层浪了,可能就直接给教师来个“坚冰正满池”。所以说问题的设计得讲究,一是讲究难度适中,二是讲究时机巧妙。当然,难度与时机还是得基于受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得应势而设,随机应变,否则这课会像空中走钢丝——悬!

回顾那节下乡的音乐课,一上来教师就问:这首曲子的情绪是怎样的?这个问题虽然不难,但那是一所山区小学,平时根本上不了几堂相对专业的音乐课,“情绪”这个词估计也没出现过,所以当时学生懵了——瞬间冷场!一看到这冷冷的场面,教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想想,什么情绪?”“谁来说说,情绪是怎样的?”“歌曲到底是什么情绪呢?”教师越问越没有底气,越问越尴尬,最后只能自己说出答案给自己解围。笔者认为,其实这难与不难本身就是辩证的,可能在你眼里不难的,在别人眼里就不简单,特别是针对乡村学校的学生,我们的问题预设一定要慎之又慎!若授课伊始,教师稍不注意设置了一个令自己都措手不及的障碍,那接下来师生双方的士气都会大受影响,学生会自信心受挫,教师也会乱了阵脚。所以,假若不是要整节课都围绕一个重磅问题来剖析、探讨,那在授课初始阶段最好理性地设计简单一些的问题,比如同样是情绪的问题,我们可以直白地问,曲子好听吗,听起来怎么样,什么感觉,等等,以免在一开始就遭遇没有价值的冷场。

诚然,课堂初始的问题要考虑周全,那整堂课的问题架构呢?自然是更得用心盘算。对于所设问题的难度,我们在送教之前一定要酌情、理性地预设,要努力把大问题化小,难问题化简,繁问题化巧,多设计能勾起学生求知欲、探索欲、参与欲的阶梯性问题;对于提问时机,我们一定要设计在节点上、必要处,特别是要能抓住课堂中即兴生成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瞬间精彩之处,生发出通向学生思维深处的问题,碰撞出令整堂课为之一亮的火花。后者的这种契机把握考验着一个教师的教学的机智与临场应变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历练。

总之,问题的设计是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可供参考的。它是因内容而变,因重难点而变,因学生基础而变的,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情、生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巧妙应变。

最后笔者想说,送教下乡是一种特殊的上课形式,对于乡村的教师或学生而言都是一次难得的观摩或体验的机会。送教的年轻教师一定要认真把握这珍贵的机会,尽可能给大家留下美好、难忘又愉快的经历。唯有如此,才不至于偏离我们送教下乡的初衷。

猜你喜欢
开场音乐课情绪
狂暴音乐会
数理:影院找座位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载人大戏再开场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