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结合相关理论,指出认同与内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心理机制,并对如何在实践中促进大学生的认同与内化提出四点策略:强化思政课程教育;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营造良好校园文化;重视网络舆论工作。
【关键词】 认同;内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一直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形成了系统性的习近平育人思想。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高校学生寄予充分信任和厚望,要将大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让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要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一、相关概念概述
1、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将其定位为人们物质生活的直接产物,可体现在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礼仪规范等各类精神生活领域。一个社会的不同群体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国家意识形态也不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即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才存在的思想观念的总和,它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是无产阶级属性,它完全代表人民利益;第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并且始终以此为思想指引;第三是实践指导性,它不是自我指涉式的封闭理论,而是旨在使用先进的意识形态武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其教育目的是要让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角色定位自身,其教育形式是包括日常化思政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校园文化教育等形式在内的全方位育人形式,其教育理念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先进理论为指导武器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
2、认同与内化
认同与内化是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性的心理机制。认同指的是在心理上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解其理论构成与现实必要性。内化是在认同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心理活动,是指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成为个人思想、个人气质的一部分。没有认同与内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就无法达到足够的深度,其教育效果维持的时间也无法达到足够的长度。
二、促进大学生认同与内化的策略分析
1、强化思政课程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是要做到旗帜鲜明,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本理论依据,要根据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时刻对课程可能给大学生思想产生的影响保持警惕,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时刻注意方向问题和路线问题。第二是做到内容深刻、具有学术性,大学思政课程中的一些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过的,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也可以或多或少地接触到这些内容,那么如何在思政课堂上讲出新意并吸引学生呢?教师就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寻理论基础,在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经典理论的价值。第三是要做到教学创新,教学环境始终在发生变化,教学对象的心理也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教师必须要善于创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语境下谈创新,其重点在于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基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
2、建设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作为科学和价值统一的哲学社会科学,其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不仅能够提高相关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层次,还能够以点及面,对全校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发生积极影响。这其中就涉及到学术建设的问题:从理论上看,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语言、学术研究范式的建设;从专业设置上来看,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重大问题为中心,选取关键点建立具有鲜明社会主义色彩的学位授予点,反映当下的重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
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在学术解读的同时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背景下复杂社会环境与学术环境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影响。在学术框架以及研究者自身信念、思想改易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必然会受到影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应当回到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的路线上来,重视意识形态性。
3、营造良好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从本质上说,属于大学生群体的一种共同文化。在校大学生有获得情感支持的需求,因此自发地形成了校园文化,但校方面仍可以对其表现形式施加重要的影响。文化育人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不可忽视的渠道,它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能够让大学生于无形之中接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达到高度认同与内化的效果。大学校园文化应当弘扬主旋律,做到以下两点:从理论方向上看,应当坚持正确政治导向,既要保证大学校园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又要于多样性中稳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一定要把好政治原则关与政治方向关,引导大学生确立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价值观念,坚决抵制自由主义、拜金主义、感伤主义等不良风气的侵蚀。从文化建设方式上看,在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要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统一,要开拓渠道,用各种渠道建设具有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既要强化传统的广播教育、校报教育渠道,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牢固树立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观念。
4、重视网络舆论工作
网络是现今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网络上形成的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发生着重要影响。高校要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网上平台,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增加网络上的积极内容,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去获取优质信息。为了切实发挥网络教育作用,应当在内容与形式上同时下工夫。在内容上要优化内容建设,既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组织网站内容,又要保证内容的丰富性,使网站成为大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重要渠道。为了方便学生使用,教育网站要配置便利的信息检索服务,要让大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直接在线阅读马列经典著作、经典历史著作与其他先进文化书籍。在形式上,要建设便于大学生使用的网站,网站设计应当庄重、简洁、大方,除了资源发布与查阅功能外,网站也应当具备发言与交流的功能,让网站成为大学生思想交流和自我教育的平台。
三、结语
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课题,要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重视认同和内化的心理机制。要根据实践教学需要不断调整教育手段,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地扎根在高校环境和大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 周红.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探讨[J].四川警察學院学报,2015.4.31-36.
[2] 林玲.新世纪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7.6
[3] 李长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6.5.
[4]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祝艺琳(1991.2—)女,河南安阳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