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明晰了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涵,依据弗洛伊德对人的心理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分析,提出人民的美好生活也必然存在本我、自我与超我三种维度的划分。
【关键词】 美好生活;本我;自我;超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对历史伟绩的回答,同时也为现时提出了新的任务与使命,要想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还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指向。因此,以心理学为切入视角,将人的心理与美好生活需要结合起来,分析美好生活的三重维度:本我、自我与超我,既是对美好生活内涵的丰富发展,也可以更好地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提供思考理路。
一、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涵
美好生活作为一种追求,具有过程性与历史性的特点,同时它又以历史和当代的结论为依据,体现时代性。因此,对于美好生活内涵的理解,应有大局意识与政治意识。
1、党代会报告表述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1]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用十个“更”字,强调了人民对于生活美好化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在十八大的民生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使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丰富发展了美好生活的内涵。
2、学界话语
陈纯仁、王迪(2013)认为,当代社会中的美好生活应是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尊严的、平等的、独立自由的生活和绿色生活的统一体;翟绍果,谌基东(2017)认为,美好生活的内涵是全面深刻的,包含生态共生、文化共识、经济共建、社会共治、民生共享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内容;江畅(2018)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美好思想体现为以下六个方面:民主、法治、民生、公正、安全、环境。
综上所述,美好生活的内涵是多样化、多层次的,但它归根到底是人民所期望的美好生活,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人为本质属性。而需要即是人们对于某个目标的渴求或欲望,它以不足感与求足感的有机统一为基础。故而可以将美好生活需要定义为:人民对于生态美丽、精神文明、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民生共享等多领域多层次目标的向往与要求。明晰了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涵,并对其做更深层次的分析与理解,即依据弗洛伊德对人的心理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分析,也可对美好生活做本我、自我与超我三重维度的阐释,是美好生活建构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本我与美好生活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这部著作中,将人的心理分成两部分:自我和本我。他认为,本我“是最原始、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它是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的。”[3]在本我中,充满着发自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它们始终力图获得满足。因此,本我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完全受唯乐原则支配,一味地寻求满足。弗洛伊德单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了本我的不可控性,更可以说是一种贪念,其基本的欲望与目标超出实际,理想与现实相脱节,但也可以作为一种原始动力。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人们的生活依旧以传统的自然经济为主要收入来源,解决温饱、消除贫困和剥削与压迫,是他们所向往的美好生活。1934 年,蒋介石开展“新生活运动”,重视“礼义廉耻”的理论教育,以“生活艺术化、生活生产化、生活军事化”为总体指向,希望可以改变民众的精神与行为,使其面目焕然一新。但是,这种不以现实为依据,不利于解决最主要的社会窘境的举措,注定会是一场“白日梦”。
蒋介石脱离实际的“新生活运动”,注定会趋于失败,其中最具本质的决定因素在于没有以现实原则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向于少数人的私利,满足的是少数人的强烈欲望和冲动,注定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种做法固然取不得,但也确实为一种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动力,只要加以合理引导,与唯实原则结合起来,形成自我维度的美好生活追求,就一定可以有所企及与实现。
三、自我与美好生活
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根据唯实原则行使。它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控制和压抑来自本我的非理性冲动,主张克制,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它提倡通过迂回的途径来满足这种要求。[4]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就像是骑手和他的马的关系,自我用社会的规则与常识来引导本我,更甚至于压制本我,但自我并不完全否定本我,可以说,自我是本我中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的一部分。美好生活的自我维度即本我与唯实原则的结合,它主张有所追求,但必须是符合现实的追求,这种美好生活目标的建立,因其所具有的现实可能性,而终将成为现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相较于“物质文化需要”而言,所蕴含的范围更广、境界更高,它体现的是人民在温饱解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历史产物条件下,对于新时代新的条件下美好生活的更多领域、更多层次、更多样化的追求。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需要与利益,适时地拓展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为美好生活建设的基本内容,勾勒出美好生活的图景、科学地谋划美好生活实现的时刻表、着力点与试金石。
自我维度的美好生活建设体现的是本我与唯实原则的有机融合,既具有现实依据,又切实地制定出合理的阶段性发展与实践目标,它更多的是关注现实的社会条件,但又不否认来自人本能欲望的动力作用,并且只要合理利用欲望,将其置于合理的限度内,就可以为实现自我维度美好生活需要而服务。
四、超我与美好生活
在自我中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自我与自我的典范,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这篇著作的后面将后者进一步明确为超我。超我“是人性中高级的、道德的超个人的方面。它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良知、自我批判能力一类的东西。它代表人内心中存在的理想的成分,因此也叫自我的典范。它以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5]超我作为自我中具有理想成分的部分,固然也要受到外部世界的约束与影响,以人的本我欲望为原动力,以现实世界为参照,而得到升华的抽象的更高目标。美好生活的超我维度也绝不是脱离实际的纯粹空想的东西,它以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工作的奋斗目标,以中国当代的国情为依据,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他所要建立的美好生活,是人民所期盼、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而非哪一个集团或者哪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基于这覆盖全体人民、道德的、高级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每一阶段都力求有所突破,寻求更加合适的、美好的生活。新时代共建美好生活的最大特点在于“新”,在于人民对于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精致理念等方面的向往与追求。从民生向往出发,美好生活即人民充分就业、收入不断增长、资产不断累积的生活;从安全向往视角出发,美好生活即人民能够充分享有国家、社会和生态所提供的安全环境,并在其中安全健康地生活;从交往向往出发,美好生活体现为社会关系和谐,人际交往充分发展;从尊重向往出发,美好生活即人民有尊严、平等的自由的生活;从自我实现向往出发,美好生活即公平正义,给予每一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绽放魅力。
超我维度的美好生活要求实现的是多元化的生活状态,既有生活的广度,也内含生活的更高追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无限接近理想生活的一个动与静相互依存的过程,动体现在无限接近的过程中,静以每一阶段的目标实现为参照。
总之,美好生活本质上而言,是本我、自我与超我维度的统一体。其中,超我是属于本我一部分的自我中的典范部分,因此,超我是更高层级的美好生活状态,它以本我和自我为原动力和参照。自我虽属于本我的一部分,却是比较理性的,更为客观的。自我是本我、超我与现实的结合,相较而言,三者当中的自我更为符合实际,但却也不能忽视本我和超我的作用。
【注 释】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3-08-01.
[2]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R].新华网,2012-11-15.
[3][4][5]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林尘等译.自我与本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7.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3-08-01.
[2]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R].新华网,2012-11-15.
[3]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林尘等译.自我与本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7(1).
[5] 翟绍果,谌基东.共建美好生活的时代蕴意、内涵特质与实现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7(6).
[6] 江畅. 论习近平幸福观[J]. 思想理论教育,2018(1).
[7] 陈纯仁,王迪. “美好生活”的解读及其实现[J]. 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2).
[8] 谢加书.美好生活建设的中国道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0).
【作者简介】
殷进红(1993—)女,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