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8-10-29 04:39周慧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述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周慧

【摘 要】 文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解读了“日常生活”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内涵,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必要性,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可行性。探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路径:促进两者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文化之中,养成长效保障机制。并思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研究存在问题:日常生活的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路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述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日常生活转化。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日常生活”的内涵解读

目前学界对于何为“日常生活”并无统一解释,总的来看主要从以下三个思路出发以寻找对“日常生活”的合理解释:其一,借鉴西方哲学中的日常生活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列斐伏尔、赫勒等。西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学界理解“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借鑒,但是在中国社会的场域下,不应照搬照抄。其二,在批判继承西方日常生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中国传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认为“日常生活在更本质的意义上是人们的日常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密切相关。”[2]这个界定不仅看到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存问题,还关注了人的精神层面的发展,对日常生活的理解更进一步。其三,对马克思经典文本中日常生活思想的挖掘。第一层面是从马克思文本当中对于生活、世界、人等概念的阐述来进行研究,并存在马克思的生活哲学、马克思哲学生活观以及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等不同的说法。第二层面,认为马克思的日常生活就是“感性活动”、“感性实践”。第三层面,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人的生成过程。这一层面的研究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划归到生活世界的主要内容,拓宽了理解日常生活的维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内涵解读

第一种观点是“转向说”。持此种观点的学者是基于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方面侧重于非日常生活,而忽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所提出来的。第二种观点是“丰富说”。认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能仅限于24个字,而应该从日常生活出发,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概括能够引领人们日常生活的核心价值。第三种观点是“实践说”。这一理解着重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实践性。总的来看,在界定内涵时需要把握两个方面,其一,在准确理解日常生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的基础上思考内涵;其二,要在分析日常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绝不是消极适应日常生活,而是要引领日常生活,发现日常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必要性研究

第一,日常生活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找到其合法性基础,从而发挥其引领日常生活的作用,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展。价值观是属人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是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日常生活世界的需要。这种分析把握了日常生活的主体,包含着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与关怀。

第二,当前培育“远生活化”现状不利于培育目标的实现。有学者提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语言等方面存在着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倾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虚无化、人民群众精神的“获得感”缺失以及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部分丧失三个严重后果。”[3]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可行性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科学性。钱从明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客观真理性,是其被民众接受、认可、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是日常生活视域中实现民众对其认同的前提条件。”[4]

第二,日常生活的价值逐渐凸显。持此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回归生活世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拯救当代人精神困惑的必然选择。日常生活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有:首先,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基础。日常生活的丰富性为人们提供最初的对于人生与生活的看法与见解,在日积月累之中,从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其次,日常生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域。日常生活领域是人民群众活动的基本场所,只有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交往以及日常思维等丰富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才能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效性。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终极目标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让人们去遵循其规定的价值规范,使社会稳定有序地发展,而且它还要具备更深层次的功能,即帮助和促使人们找回已经失落的人的世界,找回失落的人自身,使人们拥有自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关照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回归日常生活。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路径研究

1、促进两者融合

如何实现二者的融合,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核心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尝试。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融入日常生活,首先要使其具有重复性、经常化特征。这种观点是基于对日常生活内涵、图式及特点的分析,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契合点。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文化之中

重视大众文化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渗透作用,如融入“大众文化”以及“网络文化”中。在现代社会,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威力势不可挡,特别是网络新兴媒体与自媒体,但也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能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论证。

3、养成长效保障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涉及到的范围更广、人群更多,必须集合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力量,形成长效保障机制,这样才能在良性循环中提升融入效果。

六、问题思考与研究展望

从当前研究成果来看,对于日常生活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有待学者们继续阐释与论证。

1、日常生活的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首先,很多研究提到日常生活仍然是指西方哲学当中的日常生活,缺乏对马克思关于日常生活相关理论的把握。其次,缺乏对我国現阶段日常生活的关注。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今天,我国社会转型的速度更快、强度更猛,而社会转型必然导致日常生活的转型,这就导致现阶段我国的日常生活在以现代性特征为主的基础上,包含着传统的特质,日常生活的复杂性可见一斑,而这恰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困难与挑战,深刻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而学界对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基于此,迫切需要对我国现阶段的日常生活的特质以及日常生活中价值观的演变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以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日常生活的演变机理,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日常生活化以及何以日常生活化的回答,需要在借鉴西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马克思日常生活思想,以马克思日常生活理论为指导,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可能路径。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路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者从某一方面出发分析其遇到的困境,解决对策的提出甚至很多停留于表面层次,不够细化,针对性不够强。如从表达方式、宣传方式这些因素分析当前的问题,很少有从整体上全面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更鲜有学者从理论的高度构建有针对性和理论性的路径。同时,更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素向日常生活转化,而忽视对日常生活要素的选择、规范与引导,对如何提升日常生活研究不足。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场域,其价值需要进一步凸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42.

[2] 孟迎辉,邓泉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内在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15.01.64-68.

[3] 韩一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7.68.92.

[4] 钱从明.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34.

【作者简介】

周 慧(1993—)女,汉,江苏连云港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价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述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