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先红
(山东省威海市米山中学,山东 威海)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科学探究”是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分析与表达[1]。可见,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与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培养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为例,致力于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形成生物科学素养。
《鸟类》是八年级生物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六节,本节内容包括“鸟类的主要特征”和“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两大部分内容,是在学完无脊椎动物以及脊椎动物中的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更高等动物——鸟类,通过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来认识鸟的主要特征,本节课设有观察与阅读分析资料等探究活动,有很大的活动扩展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鸟类比较熟悉,已经具备许多感性认识和理解,也有不少相关的生活现象、生活经验做铺垫,所以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生活常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具有一定的创新空间。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家鸽标本和阅读分析资料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提高搜集、处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出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
引导学生观察家鸽活体、标本和阅读分析资料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视频——《荣成天鹅湖》,观赏各种鸟类的图片。提问:鸟为什么能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引出鸟类,进入本课的学习。
2.分组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
观察法是科学探究最常用的方法,许多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没有章法,容易顾此失彼,忽视很多需要观察的内容,这就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教师提示观察方法:
案例中,笔者以系列提问为载体,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对家鸽活体及标本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在观察活动中,遵循由表到里、由整体到局部、由外表到本质、由宏观到微观等顺序有序展开,根据观察的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测出家鸽适于飞行的外部结构特点。学生在亲历探究实践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系统观察法对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资料分析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此探究环节笔者根据教材提供的阅读资料,从不同角度提出发散性的问题:(1)资料一中列举的数字说明了什么?(2)和爬行动物相比,鸟的呼吸方式有什么不同?(3)对比鸽的与人的心脏大小与心搏次数,有何不同?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数据、类比等方式,进而推测出鸟适于飞行的生理特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认识到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问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联系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找出哪些特征是鸟所特有的?这样,学生在对已有知识的分析、整理、甄别的过程中,归纳概括出鸟类的主要特征。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威海作为美丽的滨海城市,自然环境优越,是鸟类的天堂,素有“中国大天鹅之乡”“黑尾鸥之乡”的美誉。笔者因势利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时,让学生联系生活补充说明鸟类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达成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本节课,笔者引导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在“乐中学”,课堂上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观察、分析、思索,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不仅获得了问题的结论,更可贵的是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触最深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的、在自己动手探究中所感悟的知识会更多、更深刻,学习兴趣更浓厚,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