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莉花
(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江苏 句容)
“整体性思想”是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体性思想”促进高中学生综合思维素质的提升,不仅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更是落实新课标思想的需要。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复习课不同于平时的新授课,它要将高中课程所涉及的所有知识进行整合、分类、综合优化,很多知识点彼此之间不再是互相孤立的,一个问题的解答需要运用到多个知识点,这就要求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运用。比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构成环境的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或多或少都与其他要素有着单一或多重的联系,通过大气循环、生物循环以及地质大循环等一系列物质、能量交换,互相联系、有机结合,同时,根据其地理位置又可将其归属于不同的自然带,得到其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气候类型和分布宽度等要素,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地理环境系统。在分析某地的地理环境时,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整体性思想才能全面分析,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要避免新授课的教学模式,不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这要求教师整理、疏通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知识要点,重点放在知识点的重组、细化上,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结构,注重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纵横联系、交叉联系,体现出复习课的深刻性、延展性、整体性,根据知识体系和目标设定探究不同复习课型,扩大复习课堂容量,提高复习课堂效率。如,在南通市2018届高三地理第二次调研测试中有这样两题:丁字坝是一段伸入河水(或海水)中的堤,与堤岸呈“丁”字形(如下图),可减缓近岸水的流速。据此完成7~8题。
7.下图所示①、②、③、④四处最需建“丁”字坝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黄河下游多“丁”字坝,其主要作用是
A.防洪 B.减淤 C.护堤 D.防凌
在讲解这两题时,不仅要就题论题,讲解本题相关知识点,更要对本题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如讲解第8题时,就要联系黄河下游主要的生态问题:(1)泥沙含量大,形成地上河;(2)洪涝灾害;(3)凌汛;(4)断流,并且继续拓展,探究治理下游生态问题的措施:(1)加固堤坝;(2)疏浚河道;(3)中游植树造林;(4)修建水利枢纽,还能继续联系下游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作用:防洪、减淤、防凌等。作为高三复习课,我们还可以由黄河下游联系到黄河中游、上游各自生态问题及措施,由黄河流域拓展到长江流域,由点到面,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体现了复习课的特征,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对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基础目标,运用“整体性思想”则是培养高中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重要途径,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和人文等多方面内容,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综合性,这也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提供了较好的实践条件。
以分析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为例,先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进行综合分析:黄河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致使含沙量增大;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通过对黄河上游、中游、下游各地理要素的分析,得到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主要是解决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采取打坝建库、平整土地、贮水拦沙、植树种草、蓄水保土、地膜覆盖、轮作套种等措施改变中游黄土高原的地理要素,从而带动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变化。
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分析过程既体现了整体性思想,又让学生辩证地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明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复习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整体性思想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系统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思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提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