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辉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中学,江西 萍乡)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本文的主人公李存勖的生平及恩怨情仇缺乏了解。
2.学生理解《六国论》论证方法后,对本文的论证方法颇有困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理解并能翻译文中重要语句。
2.能力目标:学会作者论证简捷的方法。
3.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白作者以史告诫我们居安思危、谦虚谨慎、忧劳发奋、防微杜渐的道理,学习作者经世致用、积极入世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故事,汲取历史智慧以濡养人生。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论证简捷的特点
2.理清人物之间复杂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有预习)
【教学过程】
唐宋之间有个五代十国,那可是个乱世,就拿中原政权的五代来说,半个世纪,换了五个朝代,走马灯地换了十四任皇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山河破碎,百姓在战火中呻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英雄终于出现了,他二十三岁临危受命,从此厉兵秣马,东征西讨,平定中原,终结后梁,建立后唐,百姓得到暂时的安宁。
然而这个英雄为了证明自己的表演天赋,不思安邦治国,却来一个华丽转身,跻身文艺舞台,粉墨登场,日歌夜舞。和他长期厮混有着狼子野心的戏子,趁机掌握权柄结党营私淆乱朝纲,让这个英雄的生命永远终结在四十一岁,黎民百姓又陷入水火之中。这个人是谁?(庄宗李存勖)
他的成功与失败是偶然的吗?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修《新五代史》时写了一篇序,试图拨开历史的风尘和迷雾,给后人以警示。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地学习这篇文章吧。
1.李存勖大事记(展示PPT1)
908年(23岁)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被杀,“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李存勖父子的恩怨(展示PPT2)
仇敌 父李克用之遗嘱 儿李存勖复旧仇 再添新恨梁王 吾仇 函梁君臣之首燕王 吾所立,背晋 系燕父子以组契丹 约为兄弟,背晋一夫夜呼数十伶人困之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首段哪句话作了论据取向方面的提示?
(以庄宗李存勖得失作为论据)
3.作者从庄宗得失成败中得出哪些结论?(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②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者,可以知之矣。
2.岂得之难而失这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作者看来,庄宗得天下主要因为什么?文中是怎样叙述的?
(①牢记父仇,勤勉从事。②只写每次出征携父亲所遗之三箭,以点带面,使论证轻捷有力。)
2.庄宗“身死国灭”主要因为什么?文中为什么没有叙述这些呢?
(①宠幸伶人,玩物丧志。②这是因为此文只是《伶官传》的一篇序文而已,详情在后面的传记中多有披露,故略之)
3.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事例论证、对比论证)
4.你觉得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本文通过对五代后唐开国之君李存勖盛衰过程的分析,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汲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防微杜渐。)
1.学生谈谈读后启示
(先行展示板书PPT6)
提示:
①从一般人物的角度:人往往可以胜人却难胜己。
②从政治人物的角度:不要忘记自己的历史使命。
③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老师总结
盖世英雄迅速沦为草包。庄宗李存勖的成败是天意和偶然的吗?骄傲自满招致失败,追求极端的快乐,得到的必将是痛苦,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历史难道单单是为警醒那些身居高位叱咤风云的人而写吗?不,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难道不要深思命非天定、事在人为的道理吗?如果我们真的有所启迪的话,那么不仅少却许多人生悲剧,还会鞭策许多人创造一个又一个人生奇迹。睿智的历史老人也会向我们颔首微笑。
1.语言训练示例
将下面两段话改成对偶句,并试析两种表达的优劣。
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修改示例:庄宗受矢,太庙藏之,每逢出征,则遣从事。以少牢告祖庙,请三矢于灵前。盛以锦囊,负以己躯。率师前驱,士卒争先。凯旋而还朝,纳矢而入庙。
②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修改:
2.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 相同点 不同点《六国论》《伶官传序》结构方面“总—分—总”式论证方法事例、对比、引用写作意图素材选取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