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探究

2018-10-26 11:00董晓钰
甘肃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解题能力应用题提升

董晓钰

【关键词】 数学教学;应用题;解题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9—0115—01

低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既是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基础又是难点,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如何教好应用题也是重要的探讨话题。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认字少,理解辨别能力较差,易受应用题语法、句子结构以及多余信息的干扰,在解答应用题时很容易出现障碍和困难。基于此,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对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消除小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消除小学生对应用题解题的心理障碍,就要把数学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且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还能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这一课内容时,让小学生说说图上的意思:“左边有3个苹果,右边有4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是图上直观的图意。笔者让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有小学生这样说:“妈妈先买了3个苹果,又买了4个苹果,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还有学生说:“弟弟拿了3个苹果,哥哥拿了4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等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同时又让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二、提高低年级小学生解题能力的策略

1.找数量,抓关系。准确解答应用题的首要条件是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解应用题时,首先可引导学生找出题中已知的数量,并划线标出;其次观察已知数和所求问题的单位;最后弄清楚题中的直接、间接、隐藏条件,建立起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2.多观察,巧过渡。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大多数学生习惯于模仿例题和教师的解答方法,遇到练习过的类型能解答,换新类型就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很多学生可能无法理解题目的意思,难以表述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认字少、理解辨别能力差的特点,教给学生怎么分析应用题的方法。例如,这样一道应用题:三年级一班学生卫生大扫除,擦桌椅的有12人,掃地的有4人,擦桌椅的人是扫地的多少倍?若把问题中的 “擦桌椅的人”用线圈起来用“12”代替,“扫地的” 用线圈起来用“4代替”,使复杂结构的句子变成“12是4的多少倍?”解决起来就很简单了。再例如,一块长方形菜地的宽是4厘米,长是宽的3倍,这块菜地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在这道题中若能提出隐藏问题“长方形的长是多少?”,抓住句子 “长是宽的3倍”,把“宽”用线圈起来用“4”代替,使句子变成“长是4的3倍”很轻松地计算出长,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重书写,查补缺。小学生认知能力差,在书写和检查方面问题也较多。因此,应用题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同时培养学生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总结,鼓励他们对的解题方法要强化,错的要找出错误原因所在。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消除学生解题的心理障碍,并根据教学实际适时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解题能力应用题提升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浅谈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