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生权
【关键词】 阅读教学;想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9—0109—01
没有想象就谈不上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的思绪飞扬,引导他们肆意驰骋想象,对文本的形象给予适当的补充和丰富,使形象“丰满”起来,从而增加文本的厚度。这样,才能突破有限的文本,感受语言文字内在的意蕴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在进入阅读情境中引导合理想象
阅读教学中要在学生品读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想象中不知不觉进入情境,深入细微地体验和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境,进入人物的内心,以及文本所要带给读者的思考,如此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才能渐渐呈现出来,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才能获得一种思想的顿悟。例如,《学会看病》讲述了一位母亲在儿子感冒时让他独自上医院看病,从而使其学会了看病,情感真挚,体现了别样的深沉的母爱。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想象一下,儿子出门看病以后,这位母亲是怎样在等待中饱受煎熬的?这其间她会有怎样的神态动作?”
二、在创设阅读悬念中引导合理想象
阅读是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储备、经验和一定的文字感悟能力,对文本的富有个性的解读。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是阅读教学的良好开端,而恰到好处的想象训练,往往能一下子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引发阅读的兴趣和欲望,从而深入探究。例如,《老人与海鸥》的开头写老人喂海鸥。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原来简简单单的老人边走边放,海鸥边走边飞的动作,经作者一描绘,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生动的画面?学生想象人鸥共舞的和谐画面,借助画面理解了语言,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海鸥对老人的依恋。老人与海鸥之间又会演绎出怎样感人的故事呢?这样的想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三、在生活情感体验中引导合理想象
共鸣就是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认同,就是心灵之弦的共鸣。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拉近与作者及文本人物的情感距离,以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地解读文本。如,《怀念母亲》一文,作者将母爱的失去看成是自己灵魂的缺失,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此时,教师让学生联系切身体验,展开想象:母亲外出的日子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在想象中,这段文字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产生了联系,学生读懂了平易朴实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浓浓的情愫,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与作者的情感相契合。
四、在阅读拓展延伸中引导合理想象
好的文学作品讲究洗练、含蓄、委婉,总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所谓“言已尽而意无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学可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想象,从而深入领悟主题。例如,《穷人》一课的结尾桑娜的回答很平静、很自然,她听了丈夫急切的话语,知道他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使人浮想联翩。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桑娜夫妇一家本就生活拮据,勉强度日,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后,他们的日子該怎样过呢?然后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作家,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的故事。通过想象,有的学生延续文章的基调,细致地描写了桑娜夫妇为了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艰苦付出;有的则以渔夫在暴风雨中在惊涛骇浪中打鱼,最后不幸葬身大海的悲剧告终……学生在续编故事中进一步体会桑娜夫妇美好的心灵,了解旧俄罗斯时期穷人的悲惨命运。
五、在感受美妙意境中引导合理想象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编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意境悠远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引发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文中意境的美妙,并把想象到的描述出来或写下来。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仅仅一个“绿”字的活用,给人们留下了多少想象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绿”字用得巧妙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把想象到的景象描述出来,再组织汇报交流,有助于学生整体语文水平的提高。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