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霞,王亚兰,董军鹤,张 欣,付艳红,吴丽娜(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 300450)
【提 要】 为加强预算控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公立医院应构建一套预算控制指标体系。该文立足公立医院公益性,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德尔菲法,将平衡计分卡这一战略管理工具引入到公立医院预算控制中,把对公立医院的预算控制提升到战略高度,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采用5个维度的评价方法建立指标体系。构建的预算控制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符合医改要求,体现了公立医院使命和特点,这对于各医疗机构建立预算控制考评与约束机制,加强预算控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强化医院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其对于丰富和发展全面预算管理理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医院预算管理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也对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控制指标体系,对于加强公立医院预算控制,提高预算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内部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也有助于推动医院战略管理,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国内相关学者在全面预算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李玉芳[1]针对目前医院预算控制的现状,运用平衡计分卡从传统的4个维度,设计医院总预算指标及行政职能科室、临床医技科室等科室预算指标。王琪[2]将传统的四维度平衡计分卡运用到预算考评体系中,设计预算效果考评指标,同时引入预算质量指标(预算管理考评指标)以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过程控制。谭雯等[3]从社会责任会计角度出发,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3个方面建立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三级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从战略视角的高度,立足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对构建公立医院全面预算控制指标体系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1.1 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
1.1.1.1 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原则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必须将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因此,预算控制指标的设置除了要考虑服务量和经济指标,更要注重与患者相关的指标,如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度、患者负担、医疗费用增长的合理控制等方面。
1.1.1.2 基于医疗服务价值链分析的原则 医疗服务在向患者传递价值的过程中需要临床、医技、医辅、行政后勤等所有科室的紧密配合,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平衡的部门间关系,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因此,预算控制指标的设置除了要考虑与临床、医技科室相关的医疗性指标,还应考虑与医辅、行政后勤类科室相关的非医疗性指标,如医保管理等相关指标。
1.1.1.3 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的预算目标值可以成为医院与部门绩效考核指标的比较标杆[4],且预算考评结果及相应的分析反馈可以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方面。因此,在设置预算控制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到绩效考核的适用性,为绩效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1.2 战略视角的要求 医院预算控制指标的设置应遵循以战略为基础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2.1 与医院战略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预算管理应充分考虑医院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同时应将医院短期发展策略、长期发展战略予以具体化,做到三者有机结合,促进医院战略目标实现。因此,预算控制指标的设置需要考虑一些与医院的使命、医院发展及内涵建设等相关的指标,如医疗技术发展、科技创新、科研水平、学科建设与发展,员工成长、内部流程等指标。
1.1.2.2 与国家战略方向相适应的原则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公立医院的预算控制应该服务于医改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预算控制指标体系的设置要有利于管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和增强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因此,预算控制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考虑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百元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消耗、手术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等指标,以及医保住院患者个人负担率、医保住院患者出院人数超标值、医保住院患者人次人数比超标值、单病种入组率等与医保考核控制相关的指标。
1.1.3 预算指标体系体现科学性、导向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1.1.3.1 科学性原则 同一维度各指标之间要相互独立、不存在因果关系,不能出现交叉或重叠。各指标要科学合理,能反映指标内在本质与相应的控制目标。
1.1.3.2 系统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构建要考虑将医院各部门与医院整体有机地结合,并与总体目标一致,要既相互联系又突出重点。
1.1.3.3 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相关数据要容易获得,可准确计算,要具有统计意义,评价结果能实现各医院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同一医院各时间段上的纵向比较。
1.1.3.4 可操作性原则 设计指标体系时,各指标的含义要界定清楚且尽量可量化;指标评价体系逻辑清晰、简单易懂,利于掌握和使用,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论
1.2.1 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从客户、财务、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维度,将组织的战略目标分解为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指标的一种新型管理体系[2]。在构建公立医院全面预算控制指标体系的各种方法中,平衡计分卡优势十分明显。(1)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可以改善现行预算控制指标单一的缺陷,完善预算控制指标体系;(2)能有效地将医院的战略转化为医院各层的控制指标和行动[5],将医院的使命、发展战略与预算控制联系起来,实现战略和预算的有机结合[5];(3)强调长期与短期指标、外部与内部计量指标、结果和执行动因指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可以使医院从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开始过渡到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特别是社会公益[6]。
目前,平衡计分卡广泛应用于医疗组织的绩效评估中[7],较少应用于预算控制中,且一般是从财务、患者、内部流程、创新与学习等4个传统维度建立考评指标。本文新增了社会公益责任这个维度,可有效整合医院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五要素资源,构建起全面、科学、有效的预算控制指标体系。
1.2.2 专家调查法 专家调查法又称德尔菲法,主要是由调查者拟定调查表,按照既定程序,以函件的方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进行征询;而专家组成员又以匿名的方式(函件)提交意见。经过几次反复征询和反馈,专家组成员的意见逐步趋于集中,最后获得具有很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较为可靠。
本研究设立了2轮专家咨询,就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评分,并对备选指标集提出意见。最后根据专家打分情况和意见建议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开展管理活动。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3]。公立医院也存在各种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医院、患者、员工、社区、医药耗材供应部门等。
本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遵循上文确立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运用平衡计分卡这一战略工具,从5个维度确定公立医院预算控制的备选指标集。
2.2 专家咨询情况 为保持科学性和覆盖的全面性,从财务、审计等专业角度,结合医院绩效管理、医政管理等方面,选取了熟悉医院运行状况,且在医院行政管理、临床管理方面具有多年资深工作经验的专家。
根据备选指标集设计专家咨询调查表,由专家就指标设置的合理性、指标命名的恰当性、指标定义的准确性进行分析,并从可操作性与重要性两方面对指标进行评分,最后计算出两者的算术平均数。
2.3 指标体系的建立 经过2轮专家咨询,专家意见基本趋于收敛,专家一致认为5个维度:27个二级指标和65个三级指标能够较好地涵盖以公益性为导向、以战略为视角的公立医院预算控制的各个方面,最终确定的基于战略视角的公立医院预算控制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控制指标体系
续表1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控制指标体系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推进,对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预算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医院战略视角,立足公立医院公益性,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建立了一套符合医改要求,遵循公立医院预决算制度,基本科学合理的预算控制指标体系。这对于各医疗机构建立预算控制考评与约束机制,加强预算控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强化医院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此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全面预算管理理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非财务指标的选择与采用,其相关的定义、作用、考核与评价标准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另外,可以对各个维度各级指标进行权重分配,也可以针对不同类别科室设置相应的指标,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在实际运用中,由于我国各家医院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在同一医院,也因战略目标、科室设置不同,预算控制指标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因此,构建的指标体系不应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及发展状况适时进行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