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翔(南京市红十字医院检验科,江苏 210001)
心力衰竭是我国老年患者住院的主要病因之一,慢性心力衰竭(CHF)急性加重占住院心衰患者的1∕2~2∕3[1]。其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合理的治疗方案变得极其重要。脑钠肽(BNP)是由心肌细胞分泌,最初是以108个氨基酸组成的形式存在,当心肌细胞被外界因素刺激时,通过活化酶被裂解成由32个氨基酸组成有活性的环状多肽和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无活性直线多肽,然后释放入人机体血液循环中,分别被称为BNP和氨基末端脑钠肽(NT⁃BNP)[2]。近年来研究表明,血浆中 BNP 可作为心力衰竭的重要辅助评估方法,其动态监测可判断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及治疗转归[3]。D⁃二聚体(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的凝血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4]。临床研究显示,老年CHF患者存在血栓前高凝状态,且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密切相关[5]。康复治疗能够提高CHF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降低患者再入院率及患者死亡率,并且可改善远期预后,尽快地让患者融入社会生活。由此可见,康复治疗是心力衰竭治疗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6]。因此,本研究通过监测老年CHF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后BNP及DD水平,比较2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意义。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康复科和心内科住院的老年CHF患者60例,其中男 34例,女 26例;年龄 63~95岁,平均(81.9±7.7)岁,均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及并发症,纳入标准参照内科学诊断标准[7],依据临床相关症状分为发病期(住院24 h内)和恢复期(出院当天)。将60例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康复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63~90岁,平均(83.2±4.1)岁]和药物组[男 16 例,女 14 例;年龄 68~95 岁,平均(85.2±5.4)岁],每组 30 例。另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 12例;年龄 60~90岁,平均(75.6±4.5)岁。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康复组患者接受康复治疗(包括耐力锻炼、阻力训练、弹性运动、呼吸功能康复)及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螺内酯与β受体阻滞剂,根据临床分期合理使用);药物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1.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采集CHF患者发病期及恢复期空腹2 mL EDTA抗凝血,分别检测BNP、DD水平。BNP采用免疫荧光双抗夹心法定量测定,参考范围:<75岁在 0~300 mg∕L,≥75 岁在 0~450 mg∕L;DD 采用免疫荧光双抗夹心法定量测定,参考范围:0~280 mg∕L;使用仪器均为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检测仪。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回归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时期老年CHF患者与对照组BNP、DD水平比较 发病期及恢复期,老年CHF患者BNP、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恢复期,老年CHF患者BNP、DD水平较发病期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时期老年CHF患者与对照组BNP、DD 水平比较(±s,mg∕L)
表1 不同时期老年CHF患者与对照组BNP、DD 水平比较(±s,mg∕L)
注:与对照组同指标比较,aP<0.05;与恢复期同指标比较,bP<0.05
组别发病期恢复期对照组BNP 4 600.5±1 360.6ab 1 718.3±632.4a 38.7±11.0 n 60 60 30 DD 2.96±0.80ab 1.18±0.40a 0.27±0.08
2.2 康复组及药物组治疗后BNP、DD水平比较 康复组治疗后BNP、DD水平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康复组及药物组治疗后 BNP、DD 水平比较(±s,mg∕L)
表2 康复组及药物组治疗后 BNP、DD 水平比较(±s,mg∕L)
注:-表示无此项
组别康复组药物组30 30 n t P DD 0.61±0.24 1.75±0.72 3.03<0.05--BNP 792.9±243.8 2 643.7±1 154.8 3.14<0.05
2.3 康复组及药物组老年CHF患者不同时期BNP、DD水平升高情况比较 康复组老年CHF患者恢复期BNP、DD水平升高率低于发病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老年CHF患者恢复期DD水平升高率低于发病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期BNP水平升高率低于发病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康复组及药物组老年CHF患者不同时期BNP、DD水平升高情况比较[n(%)]
2.4 发病期老年CHF患者BNP与DD升高相关性分析 老年CHF发病期体内BNP水平与DD水平升高呈高度正相关(r=0.973,P<0.01)。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按照不同标准心力衰竭的类型可分为很多种,其中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心力衰竭治疗的目的是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CHF患者,延缓心脏疾病的进展是其主要目标之一[8]。本研究通过研究CHF患者经2种方式治疗后监测BNP、DD相关结果,来反映2种治疗在CHF患者疗效中的意义。
大量的国内外大规模研究和临床实践已证实,BNP是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心脏激素,具有血浆浓度高、半衰期长、较稳定特点,是诊断心力衰竭良好的标志物[9⁃10],甚至将其作为“金标准”。DD 相对分子质量约62×103,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其升高反映了机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及高凝状态的存在,老年人本身存在增龄性血流动力学异常、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及凝血⁃纤溶系统失衡[11],易发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事件,临床以DD水平来监测。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CHF患者在发病期BNP、DD水平较恢复期、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力衰竭进程中,心室心肌受到牵张是促进BNP分泌的主要因素,心脏的容量负荷和压力负荷加重使心肌细胞受到牵张,导致BNP分泌增加[12];老年CHF患者随之病情发展其出凝血系统可能处于血栓前高凝状态,故DD水平增加。在治疗过程中,虽然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由于心肌重构的病理变化、血液黏度及凝固性增高等,本研究老年CHF患者在恢复期BNP、DD水平虽有所下降,这与郑建琼等[13]研究较一致,但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恢复期BNP、DD水平仍处于较高水平。提示心力衰竭治疗后,相关症状有所缓解,由于心力衰竭过程对心肌细胞的损害及高凝状态的存在,使得BNP、DD水平有所下降,但还处于高于正常水平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病期BNP水平与DD水平升高呈高度正相关,显示心力衰竭伴随着心肌损害及患者存在血栓前高凝状态,且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老年CHF患者的康复治疗主要目的是在单纯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相关运动方案以改善心功能,减轻症状,提高晚年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1)老年CHF患者在不同治疗后的恢复期,康复组BNP、DD水平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由于在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了运动康复训练,既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也能提高运动贮量和生活质量。(2)康复组老年CHF患者恢复期BNP、DD水平升高率低于发病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药物组老年CHF患者恢复期DD水平升高率低于发病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BNP水平升高率低于发病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康复运动比单纯药物治疗使CHF患者BNP水平下降更明显,与张永宏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老年CHF患者在康复治疗后疗效显著,作为诊断心力衰竭标志物的BNP及作为纤溶系统标志的DD水平在治疗前后明显下降,康复治疗可以提高CHF老年患者心脏功能和晚年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