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影
摘 要:初中信息技术程序性知识的教學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理解概念、原理,把储存知识转化为探究知识,把再现知识转化为运用知识,从而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教学策略有:明确程序性知识的应用情境,强化程序性知识的外部表征,练习程序性知识的执行技能,反馈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结果。
关键词:程序性知识 教学策略 引导层动画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学生发展能力的载体之一是知识学习。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对个体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实验研究结果,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指关于具体情境的事实、概念和原理等,即“是什么”。程序性知识指用于具体情境的操作程序或行为步骤等,即“怎么做”。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探究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初中信息技术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理解概念、原理,把储存知识转化为探究知识,把再现知识转化为运用知识,从而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有效习得信息技术程序性知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策略,并以《引导层动画》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说明。
一、明确程序性知识的应用情境
通过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程序性知识不仅仅是为了习得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时,不能仅把教会学生操作技能当成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应让学生知晓学习该程序性知识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例如,《引导层动画》一课教学伊始,笔者先为学生展示了一个“蜻蜓盘旋飞”的补间动画,这一补间动画取自之前教学《动画补间动画》一课的学生作品。实现“蜻蜓盘旋飞”,利用补间动画知识即可完成:在补间中插入多个关键帧,并在每个关键帧中调整蜻蜓的角度。但是,使用这样的方式制作的动画操作过程相对复杂,且不够逼真。因此,笔者抛出一个问题:“有没有更简洁高效的方式能实现‘蜻蜓盘旋飞这个动画呢?”学生开始思考、沉默、摇头,同时也表现出了学习新知的兴趣。笔者则顺理成章地引入课题“引导层动画”,告知学生利用引导层动画即可实现这一目的。
二、强化程序性知识的外部表征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程序性知识的教学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讲解并且演示完操作之后,学生只是记住了某些操作,或者只是大概了解了怎样做,而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依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程序性知识的外部表征,即利用语言文字直观地描述、表达知识的内容,从而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形成程序性知识的技能语言表述或者图式,这样之后遇到同类问题时可调用这些思路或结果来解决。
例如,可将引导层动画制作步骤总结为以下两点:(1)制作动画补间动画;(2)设置引导层。学生要习得引导层动画的制作方法,需记忆每个操作步骤的语言表述和操作要点,并记住两个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先做动画补间动画,再设置引导层,不能颠倒操作顺序。学生在这些言语表述的指引下即可逐步完成操作,直到制作出引导层动画。学生通过不断反复练习,脑海中就会自动生成制作引导层动画的图式,即获得程序性知识的内部表征。
三、练习程序性知识的执行技能
学生识记了程序性知识的外部表征之后,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存储。要使这种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执行技能,需要通过练习来实现和加强。所以,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仅以自己的讲解、演示、录像等形式开展教学,还要“将鼠标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体验实践探究的过程,从而建构意义,习得技能。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资源和适切的学习任务。比如微视频、导学案等资源辅助,基础任务、提高任务和拓展任务等任务设置。(2)对于复杂的程序性知识,在考虑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基础上,可采取“小步子”练习法,减轻因操作难度过大而给学生造成的认知负荷。(3)在完成基础任务时,可提供与初始学习情境不同的多元情境,进行变式练习,从而让学生熟知程序性知识适用的各种不同条件。
例如,在讲授完引导层动画的两个步骤后,笔者首先提供了“蜻蜓盘旋飞”的基础任务。对此,部分学生在第一步操作(制作动画补间动画)时就遇到了困难,这说明他们前面学习的知识并不牢固。对此,笔者提供了微视频,帮助他们回顾和巩固动画补间动画的相关知识,从而顺利完成了基础任务。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应用该知识,笔者接着提供了“龟兔赛跑”和“猫捉老鼠”这两个选学任务,以便学有余力的学生反复练习自己的操作技能,熟悉引导层动画应用的各种不同情境。
四、反馈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结果
“反馈”即检测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度以及对于程序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信息技术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反馈:学生演示已完成的基础任务,学生完成新情境中的任务,以及问卷调查。
学生演示已完成的基础任务,是常被用到的反馈方式。演示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能否将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表征顺利转化成具体的操作。例如,在学生操练完“蜻蜓盘旋飞”这一基础任务后,笔者随机抽取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展示,并请该生演示制作过程,阐述操作要点。然后,师生共同观察,共同评价。
学生完成新情境中的任务,也是较常用的反馈方式。这种反馈方式除了考查学生通过基础任务习得的技能外,还考查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在完成“蜻蜓盘旋飞”任务后,笔者为学生提供“龟兔赛跑”和“猫捉老鼠”这两个选学任务,并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提供学习支持:不是整个任务操作步骤的微视频,而是完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而制作引导层动画的关键步骤,则不会在微视频中体现。由此,笔者通过观察学生的完成过程和结果,得到他们关于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
另外,问卷调查也是一种有效并且十分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反馈手段。通常可以将一节课的知识点和操作考查做成试卷,利用问卷星平台发布,让学生在线答题后提交,由平台自动生成答题结果,让教师和学生当堂查看。例如,《引导层动画》一课教学后,笔者利用问卷星平台发布了一个网页文档,请学生用文字表述制作引导层动画的关键步骤。学生提交,平台自动批阅后,笔者当堂反馈学生的表述情况。如果学生能够较为清晰地完成描述,则说明学生对于引导层动画的程序性知识已有了较好的掌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任务时就能自动调用解决的方法和步骤。
参考文献:
[1] 杨玉东.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3).
[2] 周志平.论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3] 林小芳.程序性知识教学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
[4] 吴吉惠.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与学生能力的发展[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5] 张二虎.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