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你每篇作文都批改的

2018-10-24 02:24吴非
关键词:写作文中考家长

吴非

我主张中小学要增加作文练习数。学生要多写作文,经常写,写成习惯,就不怕写了。学生每周都应当写作文(中学生甚至每天写三五百字的短文),只有经常性地写作,观察思考的发现、阅读积累的智慧、表达的激情与技巧,才能形成能力和经验。我不认为学生“每周写”是难事。现在,学生每天都在写,写各种各样的作业,有不少作业是重复的,甚至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很少有教师和家长质疑或反对。为什么每天写三五百字的感想、体会或叙述,就有人担忧,认为没有必要,认为是加重负担?

而更多的怀疑来自业内。有教师质疑:学生每周写作文,我们怎么来得及批改?

我脱口而出:谁让你每篇作文都批改的?这是属于他个人的练习,他是不是愿意让你改还不一定呢!

对方莫名惊诧,像听闻有人倡言造反一样:“不批改,学生写了有什么用?怎样对家长交代?”

我也惊诧莫名:学生写了,怎么会没用?我们教学生写作,仅仅是为了对家长有所交代?

教师的教,带给学生的,未必是形成好习惯。若教学过多地考虑家长的要求,那教师不过是私家仆役,不仅失去了职业尊严,也丢弃了学科价值。何况,干预学校教学的家长,大多数已经没有学习能力,只有焦虑。课改,也要防止社会对教育的干扰。

再来说这个“有文必改”是否有必要。初学入门,教师必须适当批改,并指导;学生已经能写七八百字了,在章法、表达上点拨一下,有必要;学生能独立作文了,教师还要不要批改,则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过多地“批”和“改”,很有可能阻滞学生的写作思维。

“改”什么?强调章法,规范表达,先要“像模像样”,要“像话”,能做到这些就很好;这之后应当让学生自由写作,让他们释放自由思想——不是单纯地在学“写”,在同一时段,还在读,在交流,在观察,更重要的,是在想。“写”是动态的活动,学生未必能接受教师固定的指导,因为教师未必知道学生的内心有多么辽阔——他们的心,早就高飞了,教师却仍然要固执地教他们怎样安全爬行,不要压线。试问,这样的教又有多少功效?至于文字表达,只要没有错误、没有歧义,我认为基本就可以了。特别是低年级教学,学生的表达不优美、不精彩,没关系。学生的作文不是语文教科书,不是文字示范,未必需要反复推敲,未必讲求细致、精粹。学生的作文,是其个人的思考和情感记录,他们在学,一点一点地往前走,不要提过高的要求。我这些想法,同行能否接受,我没把握;教师遵守常识,根据自己的经历来思考学习发展规律,也许不至于做出错误的判断。“要求”只能在适当的时机出现,最好让学生能在学的过程中有自由的追求。

我在教学中观察到,学生写作能力差异较大,同样一个班,高一学生,有的能写出有情趣的小小说,有的喜欢发表有独立见解的评论,有的作文中常有隽永之句;有些学生,记叙一件事,完全没有头绪,六七百字的作文,不知所云;也有些学生,空话套话,从头到尾,没有一句个人见解。我不得不想,这些学生在小学和初中,作文是如何“混”过来的;我当然也会想象,他们的作文,经历了语文老师怎样的批改。出于应试目的,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可能教了学生一些“实用技巧”,而没想到学生会误以为是作文金箴,从此“守株待兔”。许多学生在高一阶段对自己的作文感到很自信,表达尽是“好词好句”。当我在一个班的作文中发现一二十个学生能大量用排比句时,便感到麻烦大了,很可能是初中作文讲评时有人写排比句得了高分,或者是中考满分作文的示范。那样的作文批改不如不改或少改,那样的指导不如任其自由生长。

为什么要批改?批改是参照某些既定的教学要求,检测学生的基本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保护学生的写作激情。语文教师要有这方面的判断和评价能力,自身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批改会是无用功,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

曾有教师私下对我说,你在讲座中有些话还是比较委婉,你只说“要多一些智慧,多考虑学生的体验”,你还不如直说“有些教师孰优孰劣分不清,没有批改的资格”。我有些尴尬,怎么能这样批评教师呢?然而,有些教师缺乏写作能力,平常连两三百字的段落都写不好,我不止一次地见识过。想到他们要经常地批改学生作文,我常常为学生抱屈。学生的作文写得比教师好,这很正常,毕竟青出于蓝;但是学生不能不写而教师从不敢写,这就不正常了。有没有这样的教师?这个问题得自己去想。

至于“未必全要批改”,话没说完,不要误会——还有很多具体做法。比如,教师要重视讲评。批改不如讲评,这是业内的经验,但前提是教师得“会讲、会评”。

观察教师的作文讲评,大多循规蹈矩,四平八稳,选来讲评的“好作文”,往往没什么特色,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好看之处。因为教师脑袋里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参照标准,就是中考、高考“满分作文”。这些年,无论我怎样对教师讲“满分作文”不足为训,都没有人买账,因为他们总以为“满分”是“硬道理”。我做过几年高考作文的阅卷复查工作,经我建议提升为满分的,每年都有。我可能比一般阅卷人多些体验,更清楚所谓“满分作文”的产生及其价值。可是大多数教师仍然坚持认为“满分作文”值得效仿。在中学日常教学中,他们的作文批改和讲评,坚持用中考、高考作文阅卷标准要求学生。因而,我们会在选拔性考试中看到大批同质化的作文。高考作文一度流行的“秋雨体”,中考作文一度屡试不爽的排比句,最终都成了笑话。

我无意贬低语文教师作文批改的价值,只是想说,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需要拥有更丰富的个人积累,教学中需要有更多的变通之策,无论如何,不要辛辛苦苦地做南辕北辙的事。

屈原的语文老师是哪位?谁改过司马迁的小学作文?苏轼的中学老师指点过他些什么?能不能让后世见识一下他们被批改的作文?经典作家,绝大多数都曾是“写过作文没有被批改过”的学生,如果他们的作文经常被批改,也许反而没有那些成就。

不能低估学生自我评价和提升的能力。

如果我们有引导的意识,如果我们自身有写作经验,事情也许并不是很难办。我曾问学生:“如果下课时告诉你先不要交作文,三天后再把作文交来,你是否愿意花点时间把它改一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愿意。这个比例大大超出我的预期,竟然有这么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作文需要修改。可见,他们已经意识到“当堂交”的作文存在遗憾之处了。为了“当堂交”,他们不得不加快速度,无暇做充分的思考、选择,来不及推敲词句;虽然已经发现了遗漏的内容,但为了卷面整洁而不做修改与补充,等等。我猜想,如果有可能,还会有一些学生愿意另起炉灶,重写一篇。一个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修改能力,肯定还另有一些学生有不修改的自信。我觉得,对于学生这样的作文状态,教师可以比较满意了。学生愿意把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一些,愿意向教师展示自己的最好状态,是一种态度,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的肯定。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追求,

总是自说自话,总是自以为是地指导,学生也许能把一篇作文“糊”了上交,变为教师的任务。对于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教师又何必执着呢?

学生有自我评價能力,能通过阅读和交流发现作文存在的问题,只要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是能通过自己的修改而提升的。教师

着力培育学生的自觉意识,而非“狠抓不放”,可能是更有价值的教学。带领学生学习作文,应当有比批改更丰富的手段,在课改中,我们可以有新的体验和发现。当然,这样的探索未必比批改轻松。

我这些话,只是提醒那些劳而无功的一味批改者,至于因为懒于批改而不让学生写作文的,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猜你喜欢
写作文中考家长
写作文的烦恼
家长错了
小丁写作文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我爱写作文》的魅力值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写作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