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一种意义对话

2018-10-24 02:24潘双林
关键词:读者意识写作

潘双林

摘 要:写作的本质是一种意义对话,写作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并构建生活与生命的意义。在写作中确立

读者意识和作者身份,展开真实对话,是写作成为意义对话的重要保证。写作教学首要的不是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而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素养。

关键词:写作 意义对话 读者意识 作者身份

一、写作:一种意义对话

什么是写作?为什么要写作?关于这两个问题,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深究过。但是,一旦确立“写作是一种意义对话”这个命题,我们就绕不开这两个问题,而且这两个问题也是关联在一起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常见的关于写作的定义:

1.运用书面语言构思撰写文章或作品的实践活动,泛称的写作指写一般文章,也包括进行文学创作。

2.写作是一种运用书面语言和一定文体反映主客观世界的创造性思维并使之显现化的系统活动。

3.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进行文化交流的行为,是人类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信息记录与传播方式。

4.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与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并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上述定义主要涉及这样一些关键词:书面语言、一定文体、语言文字;构思撰写、显现化、文化交流、表述与交流;实践活动、创造性思维、系统活动、信息记录与传播方式、过程。

归结起来,以上四个定义普遍认为:写作是一种用语言文字表达主观思想的行为或过程。

但是,这样的界定恰恰忽视了写作的本质属性,忽视了“人”这个重要的本体。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确,任何主观存在都是人的目的性存在,写作也不例外——探讨“什么是写作”,离不开写作的起源与价值,亦即“人为什么要写作”这个问题的追问。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其著作《人论》中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文化是符号的形式。”人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活动,在此过程中,人建立起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并构成一个文化的世界。语言是符号活动的组成和生成,彼此表示人类的种种经验,趋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塑造“文化人”。可以这样说,符号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无论是最初的结绳记事,还是后来的壁画石刻,都是写作的原始形态。写作,这种符号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需求与文化活动。正如《毛诗序》所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马正平教授认为:“写作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生生命生存自由秩序的建筑的行为、活动。”“在表层上,写作是一种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的行为;在深层上,写作又是一种生命生存的形式、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就是对生命秩序的创生行为。因此,写作行为又具有一种哲学性、生命性。”

无独有偶,普利策奖获得者、新罕布什尔大学写作与修辞中心的主任唐纳德·莫雷教授也对传统的写作教学观提出了质疑,认为写作是一个发现、探索未知和形成新知的过程,能不断扩充知识、深入挖掘思想。写作是学生交流、表达和呈现想法,要像真正的作家写作一样,让写作与真实的生活目的和学生的个人意义联系。

把写作提到创造新知与生命意义的高度来认识,并非要把写作带到云端,而是用来消解写作教学中常见的伪写作、无价值写作。

二、意义:写作的根本旨归

写作是一种意义对话,通俗一点讲就是,写作是一种“有病呻吟”。

我们常说“有感而发”,也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的写作,才是生命活动参与其中的,它表达了生命个体对世界、他人、自我、外物的理解与认识,是创生性的体验与认识,不是人云亦云,不是矫揉造作,它是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衡量一篇文章是否有意义,关键在于作者是否有着自身的体验与感悟,绝不是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不是把自己的文章作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而现实状况是,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人云亦云、矫揉造作、缺少自我的文章,其立论往往没有多大价值。比如写“成长”话题的作文,有学生确定的中心论点为“成长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写“习惯”话题的作文,有学生通篇论证习惯有好习惯和坏习惯之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理解写作的本质,没有建立真写作的意识。写作无非两种情形:一是主动型写作,生活中的某些事、人、景让你有所触动,读书、研究、工作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成果,你自己有了一种写作的冲动。二是被动型写作,教师布置作文、征文、相关部门工作要求等,是一种任务驱动型写作。在被动型写作中,

一旦接到写作任务,绝不应闭门造车、东拼西凑,而应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收集材料,发现问题,形成感悟,写出文章。就学生的写作而言,也应该根据作文材料的要求,调动自己的生活储备,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生活经验,在与材料、与生活、与自己、与他人的多重对话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形成独到的感悟,表达自己的理解。说到底,无论是主动型写作,还是被动型写作,都应建立在自己的真实观察、真实体验、真实思考基础之上,动笔前都应该有一种不吐不快的表达冲动,写作后都有一种一吐为快的高峰体验。这样的写作是真写作,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有价值的。

因此,写作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写作技巧,而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构建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古今中外的写作大家,其传世经典无不包含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刻体验和透彻理解,孔子如此,老庄如此,柏拉图如此,托尔斯泰如此。伟大的作家都有着深厚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

的情怀,杜甫如此,鲁迅如此,维克多·弗兰克尔如此,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如此。高尔泰先生秉持实录精神写作,不虚美、不隐恶,记录各种磨难中人的变异,记录他与同时代无数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悲惨遭遇,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家园的宝贵资料和深沉忧思。杂文家狄马、吴非的写作更是如此,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和建设的姿态积极地介入社会生活,去发现问题,去呼吁相关部門解决问题。这种写作是意义先于写作的,也是意义大于写作本身的。

作家刘瑜有本书叫《观念的水位》,我以为,观念决定观点,观念的水位决定着认识的高度,决定着写作意义的有无与大小。一个有情怀的语文教师教写作时,应带领学生去拥抱生活,去观察社会,去阅读大量的人文经典,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会学生有效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去思考生活、提炼生活,形成关于生活和生命的独特理解。这样的过程,就是建立意义写作的前期准备过程。宋人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如果学生有了这样一个过程作为写作的底子和铺垫,何愁写不出高质量的文章。

三、对话:写作意义的诞生

文章的意义如何诞生?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对话。真实对话是意义产生的前提,真写作本身就应该是一种对话。

写作怎么是一种对话呢?可以这样理解——写作是一种虚拟对话,是写作者在用言语和另外一个人就某些问题交换自己的想法,倾诉自己的情感。即使这个文章是写给自己看的,也可以看成是与另一个自我的心灵对话。从语言学的角度讲,我们只要开始写作,就是在运用言语进行对话。海德格尔说:“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人先天地就被语言所引导,与其说是人在说话,不如说是语言在说话,是语言在借人的言语在说话……语言与其说是让人言说,不如说是让人聆听,因为人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有所聆听,有所领悟。”一篇文章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写作的价值,取决于作者和读者之间有没有形成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真正对话,真正的写作一定是一个物我回响的过程。

首先,真写作应该是和社会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发现有写作价值的话题。写作从来都是主人的事情,即使像应试作文这类的被动型写作,

也应该引导学生具备主人的意识,避免在自然的生命状态(庸常状态、奴隶状态)中沉没。看看我们周围的人情物态,问问“这个世界还好吗”,想想我们的社会肌体是否健康,有无诊疗的必要。好作文一定是有社会关怀的,能够指摘现实问题,有着对世道人心的关怀与引领。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题者也愈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关注时代,当是出于此考虑。比如,2017年的江苏卷

高考作文,如果

學生从车来车往中,发现共享单车、路怒症、路权之争等话题,或许能够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来。

其次,真写作应该是与他人、与自我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达到和解与和谐。世界是充满矛盾的,生活中

难免与他人、与自我发生龃龉,有所诉求,有需发泄。从某种程度来讲,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寻求和解的过程。写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和解契机,换言之,学生应该学会在被动型写作中,寻找一个与生活、与他人、与自我和解的机会,从而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在写作中和他人对话、与另一个自我的心灵对话,平等地交流彼此的情感与思想,并在这种交流中释放情绪,倾诉渴求——这样的写作,必定是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和思想,故而有着不可替代的、打动人心的力量。我们经常发现一个学生写作文不怎么样,但是写起情书来却文采飞扬,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有真情实感,有明确的倾诉对象,对自己、对这个倾诉对象都非常熟悉,动笔时处于真实写作的状态,情动于衷,自成佳作。

2016年广东考生的作文《致母亲的一封信》,就是一篇与母亲对话的文章:母亲爱儿子,希望儿子优秀;儿子理解母亲,但更希望能“看到一个温柔的母亲”。全文没有渲染、没有修饰、没有造作,完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读之让人心动,引人深思。

要形成有效的对话,最重要的是要有读者意识和作者身份。在这方面,我们可能要更多地借鉴欧美写作教学的一些先进理念和实践。所谓读者意识,指的是写作时心中存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这个对象的存在将对文章的主题、材料、内容甚至语气、措辞的选择产生影响。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写作过程中,作者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的读者。而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进行对话的过程。”夏丏尊先生也曾说:“所谓好的文字就是使读者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当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需努力以求适合读者的心情。”美国较为著名的“6+1要素”作文评价标准,从7个基本维度描述了优秀作文的相关表现标准,在每一个维度的表现标准中,都能看到读者意识的影子。

国外写作和写作教学理论除了重视“读者意识”,还重视“作者身份”的构建。在法国母语课程标准中,“构建一个作者的身份”被列为“第三阶段”(指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一项专门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在相关说明文字中明确强调:“在第三阶段,学生要确认自己作者的身份,并思考自己的写作意图和不同的写作策略。”“学生都能成为一个自主且有意识的文字创作者。”读者意识和作者身份的双重构建,可以更好地保证主题、材料、条理、措辞等对话要素的适配度,大大提升对话(作文)的质量。

综上所述,有价值的写作应该是一个特定的作者与另一个特定的读者

围绕某一问题而开展的真实的言语交际活动。

为此,我们的写作教学首要的不是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而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素养:理解写作的本质,构建读者意识和作者身份;培养介入社会生活的意识,训练观察、提炼生活的能力;形成积极正确的观念和有效的思维方法……如是,方为写作教学之正途。

参考文献:

[1] 刘业超等.现代写作教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2] 贺鸿凤等.新编写作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3] 刘永康等.语文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 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5] 【德】海德格尔.在通往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 夏丏尊.夏丏尊文集·文心之辑[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7] 叶丽新.丰富关于“写作”的基本认识——来自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信息[J].语文教学通讯(C),2017(1).

猜你喜欢
读者意识写作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浅谈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回归策略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读者意识的培养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读者意识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策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