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一飞
摘 要: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设计:对教材提供的或常见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使其材料更环保、操作更简单、现象更明显、结论更有说服力。化学创新实验设计对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求异性、系统性、联系性等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一些念头、思路、条件、素材来推动。化学创新实验设计的原则有:直观化、绿色化、趣味化、数字化。
关键词:创新实验设计 直观化 绿色化 趣味化 数字化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包括“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要求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为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设计:对教材提供的或常见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使其材料更环保、操作更简单、现象更明显、结论更有说服力。
但是,化学创新实验设计是基于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对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求异性、系统性、联系性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为此,化学创新实验设计需要一些念头、思路、条件、素材来推动。据此,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化学创新实验设计的四条原则(念头、思路)。
一、直观化原则
创新实验设计应该是在原有实验方案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是扬弃而非否定;具体表现为实验现象更为简洁、明晰、直观、凸显等。
例如,教材中钠和水反应的实验是在烧杯中进行的,这个实验通常要求钠块为绿豆大小:不宜过大,否则容易爆炸;不宜过小,否则难以观察现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钠的用量很难精确控制。那么,是否能把这个实验进行改进,做到既不危险又能轻松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呢?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查资料,进行实验改进和创新设计,得到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而常规验证生成气体的实验是氢气的爆鸣实验:在金属尖嘴处再连接一个导管,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气体,再靠近点燃的酒精灯的火焰,若出现轻微的爆鸣声,则证明是氢气。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改进气体验证实验的可行性与趣味性:在金属尖嘴处再连接一个金属尖嘴,将其通入装有肥皂水的表面皿中,就会产生气泡;再用火柴去点燃肥皂泡,出现爆鸣声,从而证明是氢气。
再如,在设计Na2O2与H2O反应点燃脱脂棉的实验方案时,为了验证脱脂棉燃烧的助燃气体为反应生成的O2,将包裹有Na2O2的脱脂棉球用塑料皮纸包裹密封后浸入CCl4中,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让Na2O2与H2O反应,点燃脱脂棉。但是,在设计后续步骤时,遇到两个问题:(1)包裹好的棉球漂浮在CCl4上方,CCl4无法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2)如何让水透过塑料皮纸与棉球内的Na2O2接触?经过多次实验,设计出了如图2所示的创新实验装置:利用注射器注水,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二、绿色化原则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具有‘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此,创新实验设计要注重:(1)利用无污染的反应物做替代性实验。比如,氧化Fe2+可以使用双氧水代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2)实验微型化、小型化。在定性实验中,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减少药品的用量。(3)尾气的处理和再利用。比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可以将尾气直接用导管导入酒精喷灯的火焰中,既支持燃烧,又防止有毒物质污染环境。(4)必要时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危险实验。比如,研究氢气和氯气的反应时,镁条燃烧的强光照射会引发混合气体的爆炸,危险指数较高,可以用短片模拟实验过程。(5)废物的处理。比如,实验室制取氯气实验结束后,产物氯化锰不能随便倒入水槽,以免引起地下水污染;银镜反应中,可以用三氯化铁或者双氧水替代硝酸,使操作更加便捷,产物无毒、无污染。
例如,传统教学中,电解质导电性实验的装置较为庞大、复杂,可以利用废旧医疗器材等做成溶液导电性测试器,使实验微型化。具体制作方法如下:取三节纽扣电池、一只发光二极管、一段废旧水笔芯、一段粗铜丝和若干导线,连接电路;将整个电路固定在一支粗细合适的透明塑料水笔壳内,套上笔帽保护电极(如图3);取6只一次性输液器皮条上的球泡管,均封堵住一端,制成6个滴瓶;另用输液器皮条剪成适当长短,熔封一端,制成6只滴瓶胶帽;在6个滴瓶内分别吸入稀盐酸、醋酸溶液、NaOH溶液、NaCl溶液、蔗糖溶液、酒精溶液,套上胶帽,贴上标签备用。
再如,制备SO2或Cl2后,可以利用注射器将气体注入装有品红溶液或其他试剂的青霉素药瓶(相当于密封的小型集气瓶)中,从而避免有毒气体的逸出。还可利用注射器取代分液漏斗进行CCl4萃取碘水中的I2实验,并进行分液操作:如图4所示,实验时多次重复②③步操作,利用空气气泡运动和两层液体的密度差上下颠倒搅拌,让I2和CCl4充分接触、萃取。
三、趣味化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消除学习中的困惑,激发创新思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设计一些趣味创新实验。
例如,给高一学生上第一节化学课时,笔者先展示了“晴雨花”,并解释其中的化学原理:此花是用二氯化钴溶液浸泡后晾干的纸折叠而成的,晴天时它是一朵蓝色的花,将要下雨时它会变成紫色,下雨时它会变成粉红色。然后,笔者补充了一组趣味实验:“滴水点灯”“吹气生火”“水下公园”“指纹检验”等。这些神奇美丽的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再如,教学“氨与氯化氢的反应”时,除了演示教材中所给的实验外,笔者设计了趣味实验“济公扇”(或称“空中生烟”):向桌面上滴几滴浓氨水,在蒲扇的上端边缘滴几滴浓盐酸,然后将蒲扇靠近桌前,在浓氨水处扇几下,便会出现白烟腾腾的景象。学生在惊喜的同时也深刻记忆了氨与氯化氢的反应现象。
四、数字化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经成为当前
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数字化传感技術作为一种新型的实验工具,使用方便快捷,而且准确度较高。这种新的探究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感受高科技的力量和神奇,增强他们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数字化传感实验的探究过程可以增加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利用实验得到的定量数据可以自我构建对化学理论的理解。
例如,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通过使用pH传感器,实时监测反应过程中混合溶液pH的变化情况,绘制出准确的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可以使学生不再是定性、抽象地而是定量、直观地判断滴定终点,计算酸或碱溶液的浓度,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和掌握。
再如,在“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中,分别用块状的大理石和粉末状的大理石与同浓度的盐酸溶液反应,学生可以从产生气体的速率观察到反应的快慢情况。而加入压强传感器来做数字化实验时,学生不但可以观察到上述现象,还能通过具体的、实时的数据分析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反应的速率并不是稳定不变的,也不是持续增大或持续减小的,而是有时增大、有时减小的。这就是反应全过程真实情况的直观映射,仅仅通过传统定性实验是不可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的。
参考文献:
[1] 王磊.从知识解析为本到基于学生认识发展 促进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向高水平跨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高端备课”项目简介[J].化学教育,2010(1).
[2]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