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庄子名篇《逍遥游》中“彼且奚适也”一句的文言知识难点集中在“奚适”二字,教学中以文化名人黄侃对胡适名字的讥讽事件为桥梁,巧妙地实现“奚适”与“胡适”词义与句式的通联,进而实现二者与“何之”的通联。如此创意教学,既使学生在“有趣”中扫除了语言障碍,又使学生在“无意”中获得了来自文化的心灵滋补。
关键词:文言知识;奚适;胡适;创意教学;趣味化
至今仍得意于自己对“彼且奚适也”句中文言知识的一次创意教学。而心之得意教之创意,全因了一书一人:一书,即指我曾读到的湖北作家黄团元的著作——《胡适这个人》;一人,即指集文化昆仑和学术泰山于一身的新文化运动的大纛——胡适。
“彼且奚适也”(它还将到哪里去呢),句子短,文言知识点却很密集,是学生阅读庄子名篇《逍遥游》的一大语言障碍。学生要走进该句的句意层,关键是要明了“奚”“适”二字的意义及二字组合所呈现出来的特殊句式。再度从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角度讲析此句,我并未沿袭以往的“直奔式”,而是“绕道”至《胡适的谦和雅量》,择其中引言部分两段文字投影呈现,让学生先享受一顿“文化快餐”。文字如下:
胡适这个人——政党不能容,文人亦相轻。林纾作小说骂他,连旁人都觉得过分;黄侃固守文言文,反对白话文,曾经当面斥责胡适:“你若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该叫‘胡适,应该叫‘到哪里去!”
……
胡适呀,可谓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他爱惜名誉,然而面对关乎他的“毁谤”,他能够“容忍”。他常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在学生读之有趣嚼之有味之时,我趁机设问:与胡适同为北大知名教授的黄侃为什么嘲讽胡适,要他改名叫“到哪里去”呢?
因为学生已有关于“适”的意义(集中见《孔雀东南飞》《逍遥游》篇)的积累,也有关于“胡”的意义(集中见《归去来兮辞》篇)的积累,且通过《鸿门宴》《归去来兮辞》的学习,就已接触了宾语前置的一种特殊形式——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所以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后,不难形成认识成果:在文言文里,“胡”可作疑问代词用,“哪里”是它的义项之一;“适”的本义是“往”“到”;从文言句式看,“胡适”是宾语前置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适胡”;将此句译成白话文,就是“到哪里去”。黄侃是从文言的角度来揪胡适的辫子,他认为胡适既然提倡白话文,就不该言行不一,取名时就不该用文言味极强极酽的“胡适”。
“绕道”是为了更好地“回归”。我继而让学生回到“原点”思考:从文言角度看,“彼且奚适也”中的“奚适”与黄侃戏说的“胡适”有何联系?
因为学生在《归去来兮辞》里不仅接触了“胡”这个疑问代词,也接触了“奚”这个疑问代词,马上就有人回答:“奚适”与“胡适”,二者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意思相同,都可译成“到哪里去”。
流程至此,似乎大功告成,但我没有就此止住,而是受启发于黄侃对“胡适”的另类解读,进而联系自己对胡适其人的了解,“‘名外生枝”再度发散,来了一番可视作知识拓展亦可视作知识小结的话:
胡适,字适之,其名其字,均取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但有意味的是,若从文言的角度考虑,胡适字中的“适”和“之”的意义又是相同的,如《归去来兮辞》中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中的“之”,意义就同“适”的本义,都作动词“往”“到”来解;但更有意味的是,此句中的“何之”,无论句式还是句意,都同于“奚适”与“胡适”,它也是宾语前置句,且也是“到哪里去”的意思。这样看来,这节课我们与“奚适”应算见了三次面,下次若遇见了这位老熟人,同学们可要记得问候一声——喂!“奚适”,你要“到哪里去”啊。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如此创意教学的妙处:第一,走出了就文言知识讲文言知识的怪圈俗套,将枯燥、抽象的文言知识趣味化、形象化,消除了学生的“视听疲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第二,依托“名人效应”,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住了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和重要实词“适”的意义,且更具意义的是能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走向深刻与恒久;第三,通过“‘名外生枝”,增补了学生对“之”的特殊意义的一次形象理解的机会,又巧妙地实现了新知与旧知的“时空对接”;第四,“文化快餐”的提供,也意外地增获了客观意义,滋补了学生的心智,让他们理性地走近了一个褪去政治色彩的真实平和的胡适,让他们在感受胡适的谦和雅量的同时,也获得了为人处世的某种感悟。
参考文献:
[1]黄团元.胡适的谦和雅量[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彭铁明(1969— ),男,湖南省汨罗一中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