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
【摘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人朱熹也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所以,在学习文言文时,应该是在反复的诵读之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疏通文脉,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但实际上,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听到的多是教师们激昂慷慨的讲解,少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语文老师或是认为课堂中没有时间朗读,或是觉得朗读是一种费时而低效的方法,所以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分析轻朗读、重翻译轻感悟的本末倒置现象。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结合本人的任教经验,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加强诵读教学。
【关键词】 高中 文言文教学 诵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7-169-01
0
一、正音听读,读得准确
把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正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
另外,文言文中有许多一词多义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数”,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句中读“shù”,意为“命运”,在“范增数目项王”句中读“shuò”,意思是“多次、屡次”,在“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中读“shǔ”,“计算”的意思,而“数罟不入洿池”中读“cù”意为“密”。对于这样的字词,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二、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只是诵读的第一步。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响亮,表示兴奋、激昂的感情;低音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重音落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语上,为什么?因为这几个词突出了秦孝公的野心之大,秦国的国势之强。
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陈情表》第一段,作者是在书写他这一生的悲惨经历,祖母刘氏对他的养育之恩。教学时,教师要用沉重而悲痛的语调朗读示范,让学生进入角色,体会作者的悲凉凄苦之情。然后再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让其深受课文内容及老师情感的感染,从而读出情感。
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如诵读《琵琶行》时,让学生读描写琵琶声的部分,指导学生读得响亮,节奏不断加快,读出声音层层扬起,以至登峰造极的意境,接着放慢速度读写琵琶女和自己身世的部分,最后重读慢读水到渠成的观点句,进而感受末句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三、图文赏读,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更深刻地領悟文意。
如教《归去来兮辞》一文时,我采用了情境诵读教学的方法。先指导学生把课文内容整理为几幕场境,然后配上轻松柔和的音乐,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想象陶渊明归家途中、家庭生活、外出游玩这几个场景的画面。经过反复诵读之后,学生已对课文的整体意境氛围有了一个感受,这个时候,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鉴赏这些曲词的美妙,体会其蕴藉,以达到涵咏在心、感受意境的教学目标。
四、想象品读,渐入意境
反复诵读可以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课文留下的空白,发挥课文的暗示和启发作用,扩展课文的广阔天地。
例如《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谓千古绝唱,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滕王阁的景物:在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中,红霞在天上飘动,鹜在红霞中翱翔,无生命的红霞与有生命的飞鹜构成了一幅明丽鲜活的画面。读“渔舟唱晚”想象生活之乐,读“雁阵惊寒”想象侯鸟之歌,从而深化意境,增添无限诗意。
五、分类赛读,激发兴趣
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制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
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在教完《陈情表》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配乐朗读比赛,比谁读得有感情,再比谁背得准又快。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背古文的兴趣。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这样以诵读为载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熟读精思,出之于口,明于己心,背其语句,品其意味,揣其要术,得其精华,久而久之,智力就会不断地得到开发,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必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取得“点石成金”的功效,达到教与学的最佳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