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正国
摘 要: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们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诚然,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相对应,拟以人文科普为主题,旨在说明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并积极倡导在举办全国科普日的同时进行人文科普教育。
关键词:人文科普;人文知识;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6-007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对于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缘起
连续十多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使人们对于自然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也使得人们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及教育方式上都非常重视科技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素养的提升。但另一方面,在开展自然科学普及教育的同时,应与人文素质的提升、人文知识的普及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于人文科普问题的提出,并非表明自然科学知识与素养不重要,而是针对重理偏文及人文素质有待提升的社会现象而提出的。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可通过通识教育来进行。从通识教育的性质来看,它指高等教育中的非专业性、一般性教育,既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也代表了一种大学理念,是一种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从通识教育的目的来看,在于“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造就具备远大目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注重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从通识教育的内容来看,它是关于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涉及范围宽广而全面[1]。在此,人文科普与通识教育的意义类似。诚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机整合,共同提升,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与融洽和谐的社会。
二、学习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是相对于自然科学知识而言的,一般应包括文、史、哲等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知识是外在于人的,人文知识亦不例外,只是相对于材料和工具,只有经过学习、领会和掌握,内化于心才能称之为修养或素质。因此,要提升人文素养,首先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而人文科普是加强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要形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社会参与性。人文知识作为一种文化,不论是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出现的文史哲法经管等学科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体制建构模式和运行机制、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所形成的理论形态,还是“同祖同根”“血浓于水”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所崇尚的“君子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以及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爱国主义、讲骨气讲气节等,无不形成一种强大的具有民族特点的人文精神,成为维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线[2]。与此同时,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还应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以开放的格局海纳百川,博通古今,学兼中西文化素养。
三、提升人文素养
在学习和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价值内化进而形成人文素养。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呢?人文素养的构成要素包含有人文知识、技能及内在的人文精神和外在的行为习惯,其主要是通过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来实现的。所谓“人文素养”(或称人文精神),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它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其意义在于它始终不渝地强调“人是目的”这一最高价值判断。人文素养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决定作用。它具体而言包括:一是知识:较广泛的知识,主要是指文、史、哲三大学科的知识;二是能力: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较敏锐的观察和反应能力等;三是方法:主要指分析和观察问题的方法,要求比较客观,实事求是,不走极端,减少片面性;四是仪态:有文质彬彬的儀态,语言举止文明优雅;五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中华传统美德所提倡的与人为善、谦虚谨慎等[3]。具有这种较高的人文素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四、开展人文科普
第一,与《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相对应,制定国家层面的人文科普法规和机制。从国家层面予以重视对于切实推行人文科普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要加强人文科普宣传,着力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学习人文知识、争相提高人文素质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树立良好典型,抓好示范带动,建立健全人文科普创建体系,借以使其在人文科普工作中起到切实的推动作用。
第二,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其在对孩子进行人文知识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家庭中,尤其可以在一些生活化的场景中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教育。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这些节日中都包含了一定的社会民俗习惯、礼仪规范、文化寓意等,对增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培养健康的情感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文化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影响却是深远的。对于幼儿来说,多的是记性,少的是悟性。在这个时期,他们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却有着强大的吸收能力、模仿能力。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4]。从而更有利于他们顺利踏入社会,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第三,学校教育方面,尤其要注重中小学人文素养教育,使其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大课堂等。为了让青少年能够全面理解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需要一线教师积极地参与人文知识的宣传普及中来,要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当前高校教育而言,许多教育工作者过分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大学生的人文知识面较窄,对哲学、艺术学、历史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对此,高校应当注意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育等有效结合起来,结合当前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确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以“文、史、哲、艺”为主题,定期举办人文素质教育讲座,树立人文关怀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意识[5]。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四,社会教育方面,发展多种层面的社会教育方式,积极开展社区人文普及,诸如博物馆教育、社会自媒体宣传等。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对城市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城市社区是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的有效切入点[6]。在社区层面开展人文科普教育,对于实施人文科普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博物馆教育方面,与学校相比,博物馆更具有普世性,在应用方面的影响也更加持久。教室课堂中的紧张气氛,反而会削弱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亚历山大写到“在博物馆学习中,不存在及格或不及格的说法。”安娜·比林斯·盖洛普认为,针对儿童观众的博物馆,应当以“纯粹的乐趣”为中心,因为“它是神奇的钥匙,可以开启智慧之门;它是奇妙的魔杖,可以给学习过程带来愉悦;它是磁石,可以吸引大批观众;它是引擎,可以让观众乐此不疲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7]除了家庭及学校教育方面,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广泛开展人文科普活动,借以提升人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水平。
第五,促进人文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各个层面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人文科普教育的联合发展。诸如去博物馆参观,通过参观实物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博物馆也可以走出去,进学校,去社区,到基层,比如作为四川博物院常设机构的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其目的就是以流动车为载体把文物展览办到边远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把悠久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朴实的语言传达给群众。同时,帮助基层建立门类有别、形式多样、群众喜欢的乡村博物馆[8]。又比如山东省临沂市沂河实验学校少先队大队与临沂市博物馆对接,开展了流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此次流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激发了队员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临沂市历史和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理解,让更多的队员直观地认知和感受家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9]。通过这种共建共享的资源整合方式,对于有效地开展人文科普活动,提升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现代教育存在着一種片面性,就是重“器”而不重“道”,如重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而忽视了人文科学的教育,这往往会带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不注重性情的陶冶和人格的全面发展,而最终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在当前,一方面要重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开展人文科普实践,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最后,要将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有机整合,共同提高而不能偏废,应当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的精神,他们具有共同的主体——人[10]。这样才能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进一步而言,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而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国家国民的文化素质,从而又会对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坚,黄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J].科普研究,2011(S1).
[2]赵明仁.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分离与整合的历史过程及其必然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3]范志华.人文素养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4]刘月霞.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7(27).
[5]王耀远.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现代交际,2017(7).
[6]侯琳.浅析社区科普教育的意义、现状和发展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9(24).
[7][美]爱德华·P.亚历山大.美国博物馆创新者和先驱[M].陈双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8]张衡,何东蕾.走进基层、服务大众——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博物馆,2012(4).
[9]刘丽娜,李雪.流动博物馆进校园[J].少先队活动,2016(8).
[10]赵同森.人文主义教育的变迁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