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青年基督徒群体信仰现状实证研究

2018-10-23 10:51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差异分析实证研究

摘要: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在我國五大宗教中,基督教以发展速度快为主要特征,信徒的构成亦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士加入该信仰共同体。中青年逐渐成为教徒中的中间力量。通过对江苏省中青年基督徒进行实证研究,掌握该群体的信仰现状、认同状况,并对其信仰现状进行差异分析,能够为引导信众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构建积极宗教关系、更好开展宗教工作实践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中青年基督徒;信仰现状;认同状况;差异分析;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8)02-00058-09

2016年4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我们要分析宗教工作形势,研究我国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提高宗教工作水平。

五大宗教中,基督教以发展速度快为主要特征,信徒的构成亦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士加入该信仰共同体。中青年逐渐成为教徒中的中间力量。中青年信众的宗教观是什么?宗教实践呈现哪些特征?他们有怎样的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为我们引导信众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构建积极宗教关系、更好开展宗教工作实践提供重要依据。

整个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江苏中青年基督徒信仰现状,具体包括宗教认知与宗教实践;2.江苏中青年基督徒认同状况,具体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宗教管理事务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认同;3.江苏中青年基督徒信仰现状差异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教堂内集中填答的方法:课题组首先与抽中的教堂联系,获得同意,再于教会聚会结束后统一发放问卷当场填答并回收。

具体抽样方法为多阶段分层抽样。首先城市抽样:结合信徒分布、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选取南京(省会城市)、苏州(苏南)、扬州(苏中)、淮安(苏北)四座城市。其次教堂抽样:在每个城市随机抽取三个教堂。最后信徒抽样:每个教堂抽取符合年龄段要求的信徒100名。如不足100人,则继续抽取其他教堂补充。课题组共发放问卷16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17份,有效回收率为82.3%。样本基本情况(表1)如上。

性别方面,男性338人,女性928人,女性是男性的近3倍,这比较符合教会里女性多的现状。民族方面,98.9%的基督徒为汉族,只有1.1%为少数民族。年龄方面,我们将18-50岁划分为6个阶段,其中,18-25岁的基督徒较少,占9.5%,26-30岁、31-35岁和36-40岁的基督徒各占16%至17%左右,41-45岁的基督徒超过五分之一,46-50岁的基督徒接近五分之一。总体来看,18-30岁、31-40岁、41-50岁三个年龄段分别占到样本的25.6%、33.7%和40.7%。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文凭的基督徒超过四成;高中文凭的基督徒超过两成;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基督徒约占样本的三成以上。婚姻方面,已婚基督徒占到82.6%;未婚占13.7%;离婚占2.9%;丧偶占0.8%。职业方面,无业或家庭主妇基督徒占到样本的17.6%,其他超过一成的职业分别是企业普通工作人员、服务行业工作人员、体力劳动者与自我雇佣者。月收入方面,12.1%基督徒无收入,这种情况主要包括失业与家庭主妇两种情况;超过四成的基督徒收入集中在2000-4000元之间,又有两成的基督徒收入在4000-6000元之间;6000元以上的基督徒占样本的17%。海外经历方面,1222人中只有36人有半年及以上的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其中,接近一半来自省会南京。

一、江苏中青年基督徒信仰现状

(一)宗教认知

1.信教原因多样化,家庭传统是主要原因。个体何以走进教堂信仰基督教是我们了解中青年基督徒群体的重要事项之一。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人是因为家里有信徒而信仰基督教,即家庭传统是中青年信仰基督教的最主要原因。

2.宗教认同度较高,排他性比较强。表3显示,中青年信徒对基督教的认同度非常高,显示出较强的排他性。大部分中青年基督徒都认为基督教是“唯一的”“最好的”,而对其他宗教信仰则持相对否定的态度。这种对信仰的高度认同在下文的未来改宗可能性的问题上得到进一步印证。

3.宗教作用上,对消极作用缺乏了解。围绕宗教的正负功能,调查发现,江苏中青年基督徒对宗教好处的理解依次为提升个人道德、促进家庭和谐、帮助弱者等。其中超过八成的人都选择了提升个人道德与促进家庭和谐两项。说明中青年信徒在皈信基督教后感到个人道德品质与家庭建设两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但是,围绕宗教负功能,只有五成多信徒选择了“坏人可能利用宗教骗财骗色”,而对其他罗列的选项则较少勾选。这说明中青年信徒对宗教存在的负面功能则缺乏必要的认识。

4.宗教虔诚度较高,改变信仰可能性不大。中青年信徒改宗可能性方面,表5显示,超过八成的人表示“完全没可能”,即绝大多数中青年信徒的虔诚度都非常高。但是,当请他们对自身信仰虔诚度做主观评价时,中青年信徒显得略有保守,有超过一成的信徒表示“不太虔诚”或“非常不虔诚”,这一评价的依据可能与下文的宗教实践行为有关。

(二)宗教实践

1.宗教活动形式多样化,祷告行为更为普遍。宗教活动是连接信徒、增强宗教归属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调查中我们分别考察了信徒从事祷告、到教堂参加聚会和读《圣经》这三种活动的频率。其中,围绕到教堂参加聚会这一活动,我们将每周两三次视为高频率,每周一次为中等频率,一个月一两次、两三个月一次、一年一次为低频率。数据显示,近四成的信徒参加聚会频率较高,还有一半的信徒为中等,只有近一成左右的信徒为低频率或者几乎不进教堂。围绕读《圣经》这一活动,我们将每天都读视为高频率,两三天一次、每周一次为中等频率,一个月一两次、两三个月一次为低频率。结果显示,超过四成的信徒阅读《圣经》频率较高,近四成信徒为中等,超过一成的信徒较低,还有一成以上的信徒几乎不读《圣经》。围绕祷告这一宗教实践,我们将随时随地祷告、每天祷告视为高频率行为,有需要的时候祷告为中等频率,参加聚会的时候才祷告为低频率。数据显示,近八成的信徒是高频率祷告,超过一成为中等,一成左右为低频率或几乎不祷告。整体来看,信徒从事祷告这一宗教实践的活动频率较高,而读《圣经》的频率则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祷告行为便捷可行,而阅读《圣经》对信徒的文化水平、时间成本要求则较高。

2.宗教传播呈现差序格局。与其他宗教相比,基督教是一個传播快、信徒增长速度显著的宗教,因此本研究中我们详细考察了中青年基督徒对其他群体传播宗教的行为频率。调查数据显示,信徒对家人传播信仰的频率较高,有61.7%的信徒表示经常向家人传播,只有4.7%的信徒从来不会向家人传教;对好朋友、同事与邻居的传播信仰行为频率较家人明显减少;对陌生人的传播频率则最低,只有近两成的信徒表示经常传教。由此可以看出,中青年信徒个体向其他群体的传播宗教行为呈现差序格局,关系近者传教频率最高,关系远者则传教频率降低。

二、江苏中青年基督徒认同现状

区别于道教以及本土化程度高的佛教,作为从西方国家传人的宗教,特别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基督教往往给人以外来的宗教——“洋教”的印象。一百多年来,尽管社会对基督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多,社会偏见和歧视在减少,但是“多一个基督徒,少一个中国人”的说法仍有市场,反映出大家对基督教的宗教认同与中国文化认同以及国家认同之间冲突的担忧。因此,本章我们重点考察当代中青年基督徒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公民身份的认同等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1.重视宗教节日,也重视较大的传统节日。从节日角度考察,中青年基督徒主要以欢度基督教节日为主,但在最重要的节日位置,亦有近四成的信徒选择了“春节”。由此可见,中青年信徒主要过基督教节日,但同样视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为重要节日。

2.普遍有传统文化自豪感,涉及仪式则略谨慎。传统文化内容繁多,本次调查我们选取了5000年历史、汉字、中国龙、长城、太极拳为例,考察中青年信徒对这些文化要素的自豪程度。数据显示,中青年信徒对5000年历史、汉字与长城这三项的自豪程度都比较高,对中国龙与太极拳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这可能与龙在圣经中的描述以及太极拳与道教的渊源有关。

此外,我们还重点考察了中青年信徒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情况,我们将儒家文化具体分成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对于“基督徒能否读儒家经典”这一命题,六成以上的信徒表示赞同。关于“孔子是了不起的人”这一说法,67.4%的中青年信徒表示赞同。从这两道题的数据可以看出,中青年信徒对儒家文化基本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当问及“我们是否可以崇拜孔子”时,只有12.7%的信徒表示赞同,59.9%的人表示反对。综合表9与表10,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基本结论,中青年信徒对传统文化普遍持自豪态度,但当涉及仪式(如崇拜)时则显得略为谨慎。

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传统是否是基督教所反对的偶像崇拜,历史上一直有争论。访谈中我们发现,这些争论一直没有消失,但是信徒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特别是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部分教规教义有冲突的部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牧师的解读。例如有的信徒将清明扫墓祭拜祖先视为“偶像崇拜”而反对,但也有信徒认为这仅仅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不与教义教规冲突。问及理解途径,后者声称这是牧师给予他们的解释。

(二)对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的认同

1.对政策法规有基本了解,但不够详细。我们从《宗教事务条例》中选取了几条条款予以考察。从调查结果看,中青年信徒对“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强迫公民信仰宗教”以及“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应当相互尊重”等条款的了解程度都非常高,但对于“宗教界从事公益活动不得传播宗教”,中青年信徒的了解均分比较低。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源自两方面的缺失:信徒自身对《宗教事务条例》缺乏基本的阅读,牧师较少对信徒进行相关的训导。

2.肯定宗教政策落实情况,不了解法律与宗教关系。问及“个人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是否得到保障”以及“政府有权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中青年信徒的认同度都比较高,但信徒对“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不管现在法律合不合理,教会事务都要遵守现行的法律”这两个问题的得分比较低,即中青年信徒普遍肯定宗教政策的落实,但当涉及法律与宗教关系时信徒略有迟疑。这说明我们需要加强对中青年信徒的法制宣传工作,教育引导广大中青年信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和教规的关系,提高法治观念。

(三)对国家的认同

1.绝大多数中青年信徒认同中国公民身份。“多一个基督徒,少一个中国人”的说法侧面反映出中国公民与基督徒两种身份的张力所在。为此,我们考察了中青年信徒对于这两种身份的态度,数据显示,65.4%的信徒认为二者并无矛盾,肯定了两种身份的兼顾,还有17.5%的信徒强调了中国公民身份的重要性,只有14.4%的信徒认为基督徒的身份优先于中国公民的身份。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中青年信徒都认识到基督徒与中国公民两种身份的并行不悖。

2.对社会发展持乐观态度,对政府的信任度从中央到地方呈递减的态势。问及对社会未来发展情况的预期,近八成的中青年信徒持乐观态度。具体到对各级政府的信任程度问题,我们发现,中青年信徒对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呈逐级递减的态势。很多信徒反映说“上面的政策是好的,落实到地方就可能不一样了。”

三、江苏中青年基督徒信仰差异分析

中青年基督徒群体的信仰与认同状况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及信仰时间等不同维度上呈现怎样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甄别并进而提高宗教管理工作。本章我们将根据数据展现的结果逐一分析。

(一)对宗教认同的差异

为了考察不同个体特征对中青年信徒宗教认同分布的影响,我们以对“不信耶稣的人没法得到拯救”一说的态度为例,得分越高,宗教认同度越高,排他性越强。表16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及信仰时间的信徒在宗教认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年龄方面,18-30岁的信徒对基督教的认同度最高,31-40岁的信徒次之,41-50岁的信徒对宗教信仰的认同度相对最低。受教育程度方面,该因素与宗教认同的关系呈倒U型,最高与最低受教育程度信徒的宗教认同度高于中等受教育程度的信徒。信仰时间方面,信仰时间在1至10年的信徒对宗教的认同度最高,排他性越明显。简言之,年龄小、信仰时间短的低学历(小学及以下)或高学历(大专及以上)信徒宗教认同感最强。

(二)对宗教政策了解的差异

我们重点围绕《宗教事务条例》,探讨哪些个体特征的中青年信众围绕该条例的了解程度呈现差异。表17显示,性别、受教育程度这两个因素会影响到信徒的分布。具体而言,性别方面,男性对该条例的了解程度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方面,学历越高,对该条例的了解程度随之递增。这说明今后开展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重点关注女性和学历较低的信徒。

(三)身份认同方面的差异

表18显示,不同年龄与受教育程度的信徒对这个身份认同问题的态度呈现差异。18-30岁的信徒中,有17.3%的人认为“首先是基督徒,然后是中国公民”,该比例超过其他年龄段的信徒。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学历的信徒围绕基督徒与中国公民身份的问题更倾向于优先基督徒的身份。归纳看出,年龄较小的初中文化的基督徒在身份认同方面更优先基督徒身份。

四、对策与建议

习近平同志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江苏是全国宗教工作重点省份,基督教信徒人数较多,当前基督教工作面临的问题,需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好做法,抓住重点、各方协同,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一)继续加强神学思想建设

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继承基督教一向重视神学反思的优良传统,吸取中国优秀文化的养分,结合中国教会几十年来走三自爱国道路的重要历史经验,以处境化的神学视角来回应中国教会所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消除一些阻碍中国教会健康成长的思想因素,逐步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使中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坚持这种推动基督教中国化的努力方向不动摇,总结经验,做好成果的宣传和推广。要继续整合教界和学界的神学理论研究资源,动员广大信众积极参与,引导基督教进一步在宗教思想、教义教规、行为活动、组织体系等方面作出积极调整,以更加积极向上、開明包容的神学思想理论去支撑中国基督教自身建设,使之既扎根于中国文化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形成讲理性、讲道德、讲服务、讲团结的良好道风。

(二)切实提高依法管理能力

要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广大党员和干部对于宗教工作特别是基层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着力加强基层统战、宗教工作部门和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宗教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把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落到实处。

要多部门协同配合,严格依法行政,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严格执法,确保证据充分、于法有据、程序合法。注意通过固定崇拜场所、教堂等牧师讲道、信众听道的主要场所开展法制宣传,在信众中形成依靠法律解决问题的良好风气,培育形成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法治环境,推动宗教工作全方位法治化。

要在干部培训中增加宗教常识和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的内容,增进各条战线干部对于宗教工作的正确理解和自觉支持。对于基层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宗教工作人员的培训,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要结合突出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讲明白、讲透彻,厘清宗教事务的管理的职责和边界。针对信教群众在职业身份、教育程度、信仰追求等方面差异化日益显著的现实,要结合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分类施策的引导方式,通过实践的历练切实提升基层干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着力提升教牧人员水平

调查显示,教牧人员对于信众的思想引导影响巨大。因此,提升教牧人员的思想水平和宗教学识是做好广大信教群众工作的关键所在。要注重建立完善教牧人才培养机制,分层次、分阶段制定培训计划,要把政治素质培养同宗教学识培训结合起来,把理论政策培训同社会实践考察结合起来,为基督教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要坚持培养管理两手抓,抓好资格认定、登记备案、日常监管、考核评议等重点工作环节,不断提升教牧人员整体素养。

鉴于基督教团体和教职人员对信众的示范带动作用较强,要坚持推荐使用政治觉悟高、宗教学识渊博、道德品质好和现实表现优的教牧人员,鼓励和支持他们在讲经布道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国家认同、社会认同等方面的内容,将教育内容与宗教活动相结合,与信徒日常生活相结合,以信徒易接纳的方式,强化他们的国家归属感,促进他们对国家制度以及国家核心价值的认同,培养中青年信徒的国家责任感。同时,抓好基层基督教团体建设,更好地发挥基督教团体组织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引导信教群众正信正行,维护宗教正常秩序。

(四)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积极探索在国民教育中适当开展宗教常识的宣传教育,揭开宗教“神秘面纱”,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开放理性的认识和态度,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除他们对于宗教的猎奇心理。

对于广大信教群众,要切实关心他们的福祉,特别是要关爱留守老人、农村女性和社会弱势群体,重视他们物质保障和精神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要创新思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易懂便学、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信教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增进他们的社会融入感。

围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宗教法律法规等重点内容,在注重利用传统媒体开展宣传的同时,要特别做好网上宣传,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交流工具,做到思想在网上引导、力量在网上凝聚、人才在网上培育、典型在网上宣传,提高宗教法规知识知晓度,为宗教工作营造开放文明的社会氛围。

编辑:郭晓东

猜你喜欢
差异分析实证研究
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分析
关于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分析
中美高等职业教育差异分析
试论中国声乐作品的文化定位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我国国际收支账户的内部差异分析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