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微信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8-10-22 06:32董业子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教学设计

董业子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广州 511300)

微信(Wechat)作为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免费应用程序,不仅可以跨平台发送语音、文字信息、图片与视频,还可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并使用服务插件,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发布的《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9月,微信日登陆用户超过9亿,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社交软件,在高校领域里,微信已成为大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学习、生活不可缺失的重要工具。

2012年3月教育部组织编制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把教育信息化摆在了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提出“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1]

在技术不断进步和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在互联网环境中寻求教育变革路径逐步成为广大学者的研究趋势,“微信+教学”的结合也成为高校教学研究中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1 高校微信教学研究的文献概况

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平台在篇名中以“高校”“微信”“教学”为关键词的文献进行搜索(图1)。自2013年起,专家学者对高校微信教学的研究逐年递增,2015年和2017年的文献发表量出现激增,自2016年后,关于高校微信教学的研究出现持续热门的状态。

按照文献数量进行分析,发表时间在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0日之间的文献总计1237篇(包含中文核心论文和CSSCI论文共13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总计719篇,中国博硕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总计419篇,如表1和表2所示,从国内期刊论文发表数量上看关于高校微信教学的研究稳步递增。

表1 关于“高校”“微信”“教学”的文献数量分布表

图1 期刊论文发表趋势

表2 关于“高校”“微信”“教学”的期刊论文数量分布表

按照文章标题和关键词进行分析,关于高校微信教学的研究覆盖学科广泛,涉猎思政教育、外语、医学、信息技术、物理、艺术设计等学科,研究热点聚焦微信应用及教学设计,其高频关键词有“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应用”“移动学习”“教学设计”等。

2 国内学者关于高校微信教学研究的相关内容

2.1 支持微信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混合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被认为是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并自定步调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或学习理念,它是指“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绩效方法,将传统学习手段和在线学习手段的优势相结合,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融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2]

混合学习的研究理论认为“混合学习的核心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混合学习研究的本质是对信息传递通道的研究,混合学习的关键是对媒体的选择与组合。”[3]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暂时性的解释或假说”[4]。由于不同的人个体经验的不同,其对相同事物的认识将会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建构出新经验,所以对相同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结合所接受到的信息和以往自身经验,生成了个人的新经验或者自己的理解,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撑下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互动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教学活动取向,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2.1.3 体验式学习理论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情境化学习方式,提倡学习方是课堂的主导方,提出沉浸式学习或者通过实践认知和学习。教师并非课堂主角,还需利用不同感官维度的教学媒体准备课前工作,引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自愿进入学习状态。

2.1.4 非正式学习理论

学习可以分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种基本形式。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或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非正式学习是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研究表明,非正式学习广泛地存在着,它满足了大部分学习需要——达到个体在工作中学习需要的70%左右[5]。非正式学习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这个过程无处不在,生活中随时随处都能够发生。

2.2 高校微信教学研究的应用实践

2.2.1 基于微信的高校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基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关于微信在教学模式的应用上学者们都有不同的构建方向。有的学者旨在将微信教学弥补课堂内容延滞性缺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的学者在移动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整合微信的交互功能,构建基于微信的交互式移动教学模式;还有学者将微信平台融入混合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进行教育实践。杨丽青(2016)将微信公众平台引入到分层教学模式中,在设计分层教学互动时将微信公众平台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重新构建分层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更新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分层教学中分层依据单一、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所有学生的成长。王淼、郝连科、张一博(2017)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两方面提出微信教学的新方式,研究在这两种模式下如何将微信贯穿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巩固以及学习评价四个阶段,使微信能够在传统课堂教学、翻转课堂和学生自主在线学习过程中有效推动高校混合式学习的构建与发展。王丽、戴建春(2015)分析了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模式,认为“可以根据教学各个环节交互的需要,整合微信的主要交互功能模块,搭建基于微信的交互式翻译移动教学平台,构建基于微信的交互式翻译移动教学的新模式”[6]。

2.2.2 高校微信教学面临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微信是非专业教学软件,对于微信在教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特别关注并谨慎解决。刘和平、谢开贤(2017)认为,在高校教学中要发挥好微信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其定位,微信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只作为教学辅助方式,增添传统课堂教学生气与活力。这种对微信的定位在众多文献中极具代表性。除此之外,高校在线教学条件不足,大学生使用微信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行为监控难度大,专职人员缺乏以及不良信息聚集效应是学者们提出的微信教学面临的另外几个重要问题。就解决方法上,程亮(2017)认为高校管理者应加强微信教学的制度建设,创造微信教学硬环境并打造专业的微信平台队伍来弥补高校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有效地应用微信来提高教学质量,从理论、操作和学科三个层面积极调动学生使用微信学习的自觉性。

2.2.3 高校微信教学发展趋势研究

刘红梅、江晓宇(2015)在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案例设计中,将分享功能和群聊功能作为班级群体交流的主要工具,结合微信聊天、实时对讲机、朋友圈、语音记事本、群发助手和微信公众平台等功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目前微信教学中较为固定的几种功能应用。杨丽坤(2017)围绕微信公众号的开发和管理提出教师和学生可共同创建、管理、运营和维护一个微信公众号,这种辅助教学方式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技能。王娟(2017)希望能够通过微信小程序这个开放平台为高校数字化建设开拓多元的发展方向,推广小程序辅助学习方式,共享高等教育资源。由此可见,除了微信固有的交互功能,对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小程序辅助教学的研究,会随着微信本身的发展逐渐成为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热点。

3 结语

高校微信教学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微信教学将会成为今后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关于微信与教学结合方法的探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微信迭代迅速、微信小程序应用快速发展的现在,教学方式应贴合微信本身的发展细化到微信的局部,而不是仅限于固定的人机交互功能。采用“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合适的方法设计出系统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教学设计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
基于微信的大学生微型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