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问题”:助力“他心想象力”提升

2018-10-21 10:39庄慧芳
关键词:互动情境问题

庄慧芳

摘要:进行“班组串换”机制下小学生“他心想象力”培养研究,立足“两难教案”的设计思路,提出针对两难问题的课堂教学策略:让问题成为“他心想象”的内在动力,让情境成为“他心想象”的外部驱动,让互动成为“他心想象”的有力载体,拓展学生思维,转变学生行为。

关键词:两难问题 他心想象力 问题 情境 互动

针对当前许多独生子女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只懂索取不知回报、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问题,我校进行了“班组串换”机制下小学生“他心想象力”培养的研究。我们研究的“他心想象力”是一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体验、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能力。本学期,我们选择了六个实验班进行“班际互访”实验,即每个班派三位“出访大使”到另一个班级学习体验一个月。“两难问题”也在此背景下诞生,旨在打开学生的“他心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他心想象”意识,使学生的“他心想象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两难教案”的设计思路

笔者备课时设计了一个两难故事:

“出访大使”小军到新班级遇到了很多困难。就在他孤独烦恼的时候,同学小刚帮助了他,因此他们成了特别要好的朋友。小刚成绩相对差一些,但他父母要求他每次考试必须考到95分以上。因此,最近的几次考试,小刚都要小军帮他作弊。小军说:“作弊是错误的、不诚实的,我一点也不想作弊。但不给小刚抄,我又会失去朋友。我真的很矛盾。”

故事中“‘出访大使小军来到新班级”的背景是根据我们实验课题的“串班”活动特意设计的,是想让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想象和表演中,不断运用“他心想象”思维思考“到底该怎么做”。为了更好地体现实验研究的全面性,我们先后在三年级、五年级、四年级进行实践。

(一)一个问题、三个情境、四次选择

呈现故事后,笔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小军,你该怎么办?”即“一个问题”。学生讨论过问题后,针对故事的发展,笔者又创设了“三个情境”:一是小军来到新班级遇到了哪些困难,小刚是如何帮助他的;二是小刚爸爸妈妈是怎样严格要求小剛的;三是小刚要求小军作弊,小军该怎么做。由三个故事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四次选择”,即“如何帮”“怎么严格要求”“帮小军作弊”“不帮小军作弊”。

课堂上,学生做好选择后,教师就相机询问理由。每一次,学生都能设身处地交流自己的想法,进发“他心想象”思维的火花。如针对情境一,有学生说:“我就是一名走班生,来到新班级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就特别高兴,能很快适应。如果这个朋友有困难,就应该帮助!”有的学生则很迷茫:“虽然小刚给了小军很多帮助,可诚实也非常重要。如果我是小军,我既想做个诚实的人,又不想忘恩负义失去朋友,我不知道怎么办。”针对情境二,好几位三、四年级的学生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发表了想法,认为自己父母也要求自己考95分以上的,如果考不好就要挨打,如果自己是小军,就会帮助小刚。但面对如果作弊被老师发现的问题,他们都不置可否。一位五年级的学生认为:“我觉得我应该找小刚的父母谈谈,不能对自己的孩子要求过高,要正确看待成绩!”针对情境三,有四年级的学生说:“如果我是小军,我要多想办法,既能保持与小刚的友谊,又能做一个诚实的人!”五年级的学生则说:“如果我是小军,我想召集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小刚补习,让他真正地提高学习成绩,这样小军就不会为难了!”

由此,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情境,选择有变化,使得学生的“他心想象”思维在一轮轮的交流中传递、提升,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逐步从简单、直接地判断问题的“对错”,到能全面思考“我”与“他人”、“他人”与“他人”在事件中的作用,很好地锻炼了“他心想象力”。

为了更有效地了解学生在“两难问题”中“他心想象”思维的变化,笔者又特意设计了一份不记名的问卷调查表(如表1)。

从不记名问卷调查可以发现,根据课堂情境的变化,学生的内心也是波澜起伏。一开始,他们都坚定地认为,诚信很重要,坚决不能帮小刚作弊。可随着对情境一的讨论,学生感受到了小刚在走班生小军有困难时勇于伸出友谊之手,随即又生发了维护“友谊”的思考,也有部分学生因不想放弃友谊和诚信而选择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随着对情境二中话题的讨论,学生又开始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因此,有部分学生选择了“帮助”,也有一些学生选择了“不知道怎么办”,陷入了“两难”境地,更有部分学生开始萌生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想法。面对情景三时,部分学生的“他心想象”思维已渐趋成熟,开始跳出“友谊”的桎梏,向“诚信”靠拢。这部分学生认为,真正的友谊不是帮助小刚作弊,而是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让友谊与诚信并存,这种多方位的思考,帮助他们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见,情境的变化,助生了学生的“他心想象力”,让他们的选择随着情境变化发生了改变。

(二)跳出两难选择的第三条路

两难问题课的最后,为了引导学生的“他心想象力”朝正向、多角度思维发展,笔者又设计了两个问题:(1)每个人都应该有良好的诚信意识,要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人也都想收获友谊,好朋友是无价之宝。两者可以共存吗?(2)面对好朋友的“求助”,如果不假思索,慷慨地伸出“友谊”之手,是否会害人害己?我们怎么做才能真正帮助小军?

让学生思考友谊与诚信能否共存的问题,是为了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在持续的思维碰撞中,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开始由最初的主观判断向全面、多元发展。他们学着换位思考,理性地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正如一位学生所说:“真正的友谊不是帮助小刚作弊,让大家都成为不诚信的人,而是想办法帮助小刚提高学习成绩,让他凭自己的实力考出好成绩,让我们既获得友谊又不失去诚信!”这是学生更高层次“他心想象力”的体现。

二、两难问题教学后的思考

两难问题教学后,笔者按照上课顺序,对三(5)班、三(6)班、五(2)班、五(3)班、四(1)班、四(5)学生四次选择的具体数据做了统计(分别见表2、表3、表4、表5、表6、表7)。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两难课堂学生的表现,笔者产生了以下思考:

(一)年级不同,“他心想象”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年级高低不同,学生的“他心想象”思维方式也不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和学生年龄的增加,他们的思维方式会更加理』生。从上述各表可以看出,五年级100%的学生都选择了“诚信”,而三、四年级有部分学生最终选择了“友谊”,不知道的则次之。“他心想象”受理性思维方式的制约,年级越高,学生选择的答案越是偏理性。因为在他们看来,诚信是比友谊更重要的东西。随着情境的变化,虽然有部分学生能设身处地地为同学着想,但他们还是宁可找到解决两难问题的最佳策略,也不会轻易放弃理性的选择友谊。

(二)心理特征不同,“他心想象力”存在差异

三、四、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不同,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他心想象力”强弱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三年级是学生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逐渐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因此,三年级学生的“他心想象”思维容易因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他心想象力”偏感性,还不够成熟。

四年级的学生大都是9到11岁,处于儿童期后期,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此阶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整个四年级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四年级的学生在表达两难选择的理由时相比三年级的学生要更全面;相比五年级的学生要更真实。如面对“三个情境”呈现的问题时,有学生真实地表达要选择友谊,但也会做出相应的解释:“我选择友谊,但我不能帮他作弊,因为帮了他,他的学习成绩不真实,成了不诚实的人,而我也会失去诚信。”

五年级的学生竞争意识增强,他们更关注学习成绩,会对学习优秀的同学产生敬佩之情。此阶段,学生的独立能力会逐渐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不轻信吹捧,自控能力逐步增强。因此,五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更能理性地面对情境的变化,立场不会轻易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他心想象力”更成熟。当然,在整个教学中,笔者也发现,五年级学生往往会隐藏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对回答会有所保留,且随大流的比较多。

三、针对两难问题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问题:“他心想象”的内在动力

两难问题课堂的教学重点在于寻求解决两难问题的办法,“问题”自然是贯穿整堂课的线索。问题教学,就是教师利用教材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源泉。

本堂课呈现两难故事后,笔者以两难问题“如果你是小军,你怎么办?”贯穿整个课堂,激发学生的“他心想象”思维。带着此问题,学生展开不同层面的讨论与探索。串组活动中,他们的“他心想象”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虽然“问题”不变,但学生的“他心想象”思维却在螺旋上升,“他心想象力”也在大大提升。

(二)情境:“他心想象”的外部驱动

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创设合理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他心想象”思维的积极性,助力学生“他心想象”思维的步步提升。

串组教学中每个情境的转变,都是教师组织学生探索、解决问题而特意设计、营造的情感氛围。正如上述教学,随着情境的变化,新一轮的串组活动也随之进行。新的情境中,学生串组形成新的群体。串组后成为合作伙伴的他们面对新情境产生“他心想象”,做出各自的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进行直观展示。“三次情境”的变化为学生提供了串组活动的机会,更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为其“他心想象”思维的发散提供了外部驱动。

(三)互动:“他心想象”的有力载体

串组活动的目的在于加强课堂上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往,也就是彼此间的互动交流。这种互动不是单一、常规的师生交流,而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小组之间的思维碰撞。每一次新的情境呈现后,学生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可能做出各自不同的选择,有些学生的选择甚至会几度发生变化。选择相同的团队,学生想法会因互动而得到补充完善;选择不同的团队,各团队会针对不同的想法进行争论、辩驳,在思维碰撞中冒出新的思维火花。在这样动态的情感变化过程中,学生的“他心想象”思维也会随着发展。

四、两难问题教学带给学生的收获

实践证明,有无讨论过两难问题,学生的“他心想象力”是不同的。两难问题对于拓展学生思维、转变学生行为都有积极意义。

(一)拓展学生思维

笔者发现,交流过两难问题的学生的“他心想象”思考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思考深度会逐步得到加深。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是因为另外几位教师也以这几个班开展过两难问题实验。事实上,上述五年级、四年级学生是在已经接触过“两难问题”的概念、对两难问题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接受笔者的引导的。

与三年级的学生相比,进行过两难问题讨论的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思考“‘友谊与‘诚信能否共存,你有什么更好的处理办法?”的问题时,“他心想象力”更强,思维更开阔。如三年级学生基本上都选择“帮助他复习”这个单一的方法,而四、五年级的学生提出的方法就更多、更全面。当然,心理特征的成熟度也是影响“他心想象力”的一个潜在因素。

(二)转变学生行为

本次串组活动结束后,笔者对班级学生进行了重新分组,开始了新一轮的串组活动。在新一轮的串组活动中,笔者发现,通過上次对两难问题的讨论,学生的“他心想象力”不仅体现在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思维深度的增强上,也明显地反映在行为转变上。活动中,学生已能有意识地运用“他心想象力”处理发生在班级和自己身上的难题,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替他人考虑。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发生变化。

两难问题为学生“他心想象力”的提升增添了一双隐形的翅膀。学生会在对两难问题的思考中自然而然地运用“他心想象”,又会因“他心想象力”的提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他心想象”解决更多生活、学习上的难题。

猜你喜欢
互动情境问题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