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芳
摘 要:歌剧《命运之力》是弗兰杰·皮亚伟以18世纪末期西班牙的舞台戏曲《唐·阿尔瓦羅的命运之力》为题材写成的剧本,而后由朱塞佩·威尔第编曲而成的一部伟大著作。《安宁,安宁》是该歌剧第四幕第二场中莱奥诺娜的唱段,该作品曲式复杂、结构紧凑、伴奏织体丰富,并具有强烈的戏剧性色彩。本文在搜集整理相关文献以及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对该作品的音乐特征进行了深入探究,从而给初次接触此作品的声乐学习者理论上的借鉴。
关键词:威尔第;莱奥洛娜;《命运之力》;音乐特征
一、复杂的曲式结构
《安宁,安宁》全曲有93个小节,由引子、主体、尾声三个部分组成。引子部分(1-18小节)由全曲的主题音乐即人物的音乐主导动机奏出,紧张、不安的音乐情绪暗示了莱奥诺娜的悲惨命运;主体部分(19-76小节)是全曲的咏叹部分,该部分曲式结构复杂,分为三个小部分,第一部分A(17-36小节)为单三部曲式,其中出现两次转调,降B大调→降b小调→降B大调,该部分旋律流畅、节奏舒缓,表现出莱奥诺娜的悲痛的心理;第二部分B(38-68小节)为单二部曲式,四次转调,降B大调→降E大调→降B大调→降b小调→降B大调,音乐写作上旋律线条时而舒缓时而激昂,突显出了莱奥诺娜对爱情的坚贞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同时体现出了强烈的戏剧性色彩;第三部分C(76-93小节)是全曲的宣叙部分,速度突转为小快板,使用震音、和弦及上行半音阶的伴奏音型来描绘出莱奥洛娜的精神崩溃状态,最后以双“ff”小字二组的降b长音结束,该部分以叙述、吟唱性质的曲调进行,其中同音反复的进行也坚定了莱奥诺娜的诅咒,让情绪淋漓尽致的得以宣泄。
《安宁,安宁》曲式结构极为复杂,情感极为丰富,其中七次转调和大小调和声色彩的转换把莱澳诺娜对爱情与命运之间矛盾不安的心情发挥到极致。
二、代表人物角色的音乐主导动机
笔者在收集整理及观看整部歌剧影像资料时,发现该作品有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音乐,每次莱奥诺拉出现时便会响起,这便是《安宁,安宁》中引子部分的降b小调弱起的级进上行的滚动旋律音型,如此连续三次,像是命运的敲门声,小调的色彩是暗淡的,与此同时也暗示着了莱奥诺拉的悲惨命运,这就是代表着莱奥诺娜的音乐主导动机,该主导动机左手使用的是柱式和弦,反复出现在前两拍,给音乐制造出了紧张的氛围,表现出了莱奥诺娜焦虑不安的情绪,在主体部分的间奏处也再一次出现了这个主导动机。其中主体部分与尾声部分的间奏在原有的主导动机上做了小小的变化,节奏时值扩大了一倍,音色顿时由之前的灰暗变得雄壮明亮起来。左手和右手一问一答的交错伴奏将音乐的情绪慢慢推动起来,为尾声的宣叙部分做足了铺垫。
三、伴奏与人声的完美结合
威尔第认为:“歌剧就是歌剧,交响乐就是交响乐。”但其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威尔第平衡了器乐和声乐的比重。从歌剧《命运之力》中的序曲我们就能看出,序曲一开始就预示了整部歌剧的情绪,暗示了命运力量是无可违逆的。该序曲颇为有名,经常被单独演绎。《安宁,安宁》中伴奏织体极为丰富,与人声完美结合,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处理。前奏部分以Allegro agitato(激动的快板)、紧凑的3/8节奏突显出了整首作品的中心情感。全曲的主体部分节拍为4/4,而钢琴伴奏并不以规则的节奏出现,威尔第运用的是三对二的复杂伴奏,音乐与人声有着鲜明的矛盾冲突,在这种矛盾冲突中音乐与人声交替前行,相互呼应,使得音乐更为饱满。在第一次间奏(23-26小节)中,右手伴奏重复主旋律,再次强调出了主人公绝望的心境;在52小节中,短暂、紧张的主题间奏迅速将舒缓的情绪转换到紧张不安的情绪之中,此时人声的后十六分音符休止也再一次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在60-61小节中伴奏出现了小二度的主题音乐,与人声达到了情感的一致;最后一次间奏中(69-73小节),威尔第一改之前的伴奏风格,使用柱式和弦伴奏,在二、四弱拍上做了突出处理,紧接着在76小节处以极为不谐和的三全音与纯四度音程连续反复伴奏,让紧张不安的情绪达到高潮,最后以快速上行音阶将情绪推到最高点;尾奏反复和弦,最后以三个八度庄严结束,人声也以最具有爆发力的小字二组的降b延长音结束,使情绪宣泄到极致,得到音乐、人声与情绪统一和谐的完美释放。
四、结语
威尔第是继贝里尼、罗尼、和多尼采蒂之后的一位璀璨的歌剧创作巨星,他是十九世纪意大利乃至欧洲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也可以说“他的艺术生涯本身就是一部19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歌剧史”。歌剧《命运之力》是威尔第在人性冲突上较为成熟的作品,具有强烈戏剧性,音乐织体极为丰富,层次鲜明,人物内心情感丰富,是声乐学习者较为熟知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荣.“聆听”命运的力量—解读威尔第女高音咏叹调《安宁,安宁》[J].大众文艺,2012,09.
[2] 张宁.威尔第不同时期女高音咏叹调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