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音乐领域也在不断突破中,音乐配器制作领域也已经不断发展,逐渐有取代传统的配器的趋势,传统器乐历史悠久,在历史的潮流中也在不断进步,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的时代带给了音乐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但他们也仍有共通性。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使用电音配器,本论文以传统配器法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为基础,在织体编配、音色组合以及声相平衡处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电脑音乐制作在传统配器法中的应用,赋予音乐一种新的形式,给人启迪。
关键词:电脑音乐制作;传统配器法;应用分析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使得我国多个领域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更新,电脑音乐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使得了音乐领域创作有了一种新的方式。我們知道借助于MIDI技术电脑实现了音乐的创造,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软件来实现音乐的展现。我们不得不承认,是电脑音乐的出现使得其科技信息成分不断增多,然后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盛宴。电脑音乐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早在二十世纪初,电脑音乐的制作就已经很盛行了,但是直至目前,我国电脑音乐技术的发展仍然还是不够成熟的,表现在硬件设备不够,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等几个方面。因此还需要不断加强。在其不断的发展中,我们渐渐地发现传统配器法的重要性,他在音色编配、织体层次和音乐平衡等方面都存在特殊性,因此将电脑音乐制作应用到传统配器法当中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配器与电音制作异同点分析
配器法的根本就是对音乐织体化和声化进行处理,因此无论是电脑制作还是传统配器他们都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所以从角度上来看,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但他们又存在着显著不同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配器法由于其特性受限于现实条件,因此在乐曲中的运用往往不够充足。而且经过长期的发展,他们的框架已经逐步定型,主要采用传统六类乐器(管弦乐队)作为主要框架,许多规定范式也得到了长期运用。.而在电脑制作中,由于电音的音源插件和乐器音色的使用不受限制,所以他与传统的配器法相比更加自由。另外他在创作时可以自由的加入各种背景音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传统配器法。二是,在音乐的不断发展中,好的音乐是需要灵感的,因此灵感的作用十分重要,而在传统配器法中,要经过将曲调具象化为符号记录在之上的过程,因此妨碍到灵感的发挥。而电音的处理使得想法可以直接反应为声音,有利于创作者及时对问题进行调整,使得乐曲更加完美。
二、基于传统配器法的电音制作分析
配器法使得乐器组合能够更加和谐,使得音乐的情绪能够得到更好地表达。随着如今电脑制作的蓬勃发展,传统配器法似乎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要重点关注电脑音乐制作在传统配器法中的应用,帮助传统配器法更好地发展。
(一)织体层次的编配在电脑音乐制作中的应用。
在电脑音乐创作过程中,歌曲的创作会比乐曲创作的多,所以织体层次的编配一般会应用到前期的歌曲伴奏中。在对歌曲的编中,需要根据他的不同风格来采取不同的配器的功能。在歌曲中,主旋律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伴奏中是演唱者的旋律。在音响的层面上,为了编配伴奏应该尽量减少表现歌曲的主旋律。然而在歌曲的间奏和前奏中却又依赖于主要旋律来表现。副旋律的应用表现在另外一个方面,通过对原始素材的编排,利用不同的手法对歌曲的旋律进行编配,使得他在不同的音区,像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内,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和声层中,他铺垫了歌曲伴奏在编配过程中,通常贯穿伴奏起止而且力度微弱,运用合唱、弦乐组的方式进行编配。
(二)音色在电脑音乐制作中的应用
在音乐创作过程中,音色的协调配合对一个乐曲的创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它的配器技巧是一个关键。与传统音乐配器在音乐创作的前期阶段就完成了音乐配器相比,电脑制作因为其特殊性,在音色上有多种选择,主要是因为电脑音色编辑软件的多样化地结果。所以电脑制作的编配过程与传统方法不同,它应更多的放置在后期制作中。在同一乐器组的乐器组合中,主要有三大类型,他们分别是木管乐器、分弦乐器和铜管乐器。这样使得配器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融合性。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小提琴与大提琴通常是弦乐器的组合方式,电脑制作中的弦乐器组合更加多样化。木管乐器的结合模式通常是长笛与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相结合,但电脑制作中对于他们的音色结合有些难度,出来的音色效果也不太理想。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只会越来越多的多样化,虽然目前的电子音乐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成熟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编排模式。但在原理上他仍与传统配器法想通。因此在电脑制作上,可借鉴传统的配器制作方法,吸收传统配器制作方法的灵感,纳古法而新用,为音乐的电脑制作增加新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陆徽.基于传统配器法的电脑音乐制作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0:22-23.
[2] 杨德华,黄曼.论传统配器法在电脑音乐制作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4:88-89.
作者简介:杨天成(1979-),男,云南巍山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理论作曲系系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