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与全国正在大力弘扬的“工匠精神”二者不谋而合,越来越多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应用型,大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为社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本文研究了工匠精神研究现状,大学生工匠精神研究意义,简单介绍学校概况,研究了我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背景
《中国制造2025》强调,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根本,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等国家战略发展对未来企业需要的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至关重要。
1999年至今升本地方高校有640多所,占全国本科高校55%左右,转型应用型本科高校65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首在“应用”二字,培养具备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需要人才,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研究现状
工匠精神概念。肖群忠、刘永春在《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认为工匠精神是凝结在所有人身上,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品质。刘志彪在《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中认为,从供给方面来看,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细节的精神;从需求方面看,工匠精神主要是指满足消费者挑剔的需求。
缺乏工匠精神原因。邓成在《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中认为,历史文化和现存制度是其原因:主流儒家观念注重人文教育,轻视专业教育;没有理想的教育环境与氛围。李宏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认为,近代工业的兴起造成了工匠精神的没落。张博在《重塑“工匠精神”》文中认为,企业家快速盈利、追求速度的价值观,使得工匠精神难以在我国制造业中形成。
工匠精神培育。李宏伟在《工匠精神的歷史传承与当代培育》中认为要提高工匠职业威望;引领工匠精神示范;借用现代手段拓展技艺传承;传达工匠精神;加强职业资格认证。陈金灿在《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一文中提出,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刘志彪在《要工匠精神更要工匠文化》中提出,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体制文化、价值观文化。
三、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认识到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和紧迫性,找到“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丰富“工匠精神”培育理论,为我校开展应用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如何培养,事关中国企业是否能够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中国精造”转变,顺利达成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四、学校概况
攀枝花学院是教育部布点在川西南、滇西北唯一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是全国100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开设有52个本科专业、41个专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理、工、文、法、经、管、医、艺、农9个学科门类,形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兼容,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办学格局。2016年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第二批合作高校。
五、我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专业设置须适应市场
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企业需要人才,必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要求,满足企业长远发展要求。但专业目录框架下培养出来的“温室花朵”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脱节,动手操作能力弱,社会适应差,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提高质量过程就是持续改进、不断满足顾客需要过程,只是对高校而言,“顾客”是用工企业,“产品”是高校培养的大学生。
(二)调整课程模式
大数据时代、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等大背景下,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建设需更多元化、人性化,慕课在线开放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师与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模式,微课多资源精品课程学习模式等,大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和到高校“工匠精神”学生培养各个环节,促使课程教学资源达到共享,师生达到互助、互学、互相交流。
(三)丰富第二课堂
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学生参与科技作品制作,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到工匠型企业参观学习,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熏陶。组织举办“工匠论坛”和“工匠精神”研讨会,比如三线建设座谈会、成昆铁路建设史宣讲等。专业社团发挥专业技能培养功能,拓展工匠内涵。大力宣传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保障大赛培训和组织工作。
(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
培育工匠精神不只是让大学生接受工匠精神是怎样子的精神,更是要培养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求实创新、艰苦奋斗、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品质。为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找准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关注点或者是兴奋点,讲“工匠精神的故事”。在条件成熟时下,开设《工匠精神》公共选修课课程,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赏析等。
(五)加强产教融合
高校因为缺乏真实工作场景,需要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来为学生提供技术技能训练,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工匠人才重要举措。产教融合将高校教育与企业结合,将技能型“工匠”人才培养融入真实生产、工作环境中,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零距离对接。实现对“工匠”学生校企双重培育,促进校企合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审视及其路径——基于对广东省五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6):36-41.
[2]邓旭升,何向东.应用型本科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当代诉求、哲学维度及路径探索[J].教育探索,2017(5):54-58.
[3]李飞,陶晓玲.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教育观察,2017,6(7).
作者简介:
胡遵程(1985年—),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
课题项目:
攀枝花学院思政文化专项课题,一般项目,课题名称为“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我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