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理论审美能力

2018-10-21 07:46杨普春
文存阅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杨普春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理论性强、意识形态特征鲜明的学科特征,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理论审美能力及其思想欣赏水平,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价值导向。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思路,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观。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理论审美能力;思政教学观

2017年是高校思政教学年,探究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学科特征,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导向,树立科学的思政课教学观,既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年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对思政课教学规律的一种理论反思和思想总结。

一、为思而教 明确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导向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种理论性强、意识形态导向明确的学科教育,它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遵循特定的理论课表达规律,通过调动人们的理论感受而传情达意。在理论撞击的过程中,人们进入特定的思想的意境之中,伴随问题意识的激发,心潮与之共舞,身心得到洗礼,精神受到熏陶。从高校思政课影响人的内在机制看,理论教育之所以能够发挥出其独特的文化渲染和思想教育功能,归根结底在于理论课教学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思想辨别能力和理论审美能力。理论审美能力包括思想感受、文化欣赏和理论创作能力等多层次的内容,是知情意诸要素的综合作用。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理论审美能力的熏陶和培养作用,教育思想界提出了一种以“审美能力教育为核心”的思政课教育哲学思想,为我们开展思政课教育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这种教育哲学思想受启发于音乐艺术教育,是对音乐艺术教育的借鉴与转换,如所论:“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我们未来的课程改革应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受启发于音乐艺术教育的这种特征,思政课教育界提出应借鉴音乐教育的这种审美特征,提出理论审美为中心的思政课教育与教学观。音乐教育在人的审美能力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普遍性,为我们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思政课教育的价值作用提供了参考根据。事实上,缘于音乐艺术欣赏的人本性及其音乐艺术教育的人类性功能特征,音乐教育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适用于音乐艺术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适用于非音乐艺术专业的学生。音乐艺术教育的这种作用启发人们,任何教育的内容都应该以提高人们对特定对象的审美能力为旨趣,思政课教学要提高自身的实效性,亦应如此。

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文精神教育遭遇的重大挑战之一,就在于教育形式的单一化导致学生陷入“审美疲劳”之中,对教育的形式不感兴趣,对教育的内容充满抵触心理。

二、向美而教 确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思政课课堂教学思路

近年来,人们形容当今中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的常用词包括,道德滑坡、信仰迷失、价值失范等等,都反映了当前我国学校人文精神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导致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多多重原因。在哲学层面,仍如张汝伦先生所论,价值导向错误及其由此形成的去身体化的人性论哲学观,使我国人文精神教育领域陷入市场化、物质化的欲望大浪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人性。人文精神的沦陷,致使“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哲学家,都觉得首先应该从人的动物性来理解人,这种想法说到底,就是人性即动物性。”“正是在这样一种人性观的支配下,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全面消退。”如此导致的实践后果是:“以单纯肯定人的欲望为底色的人道主义或建立在人的动物性上的人性观,得到的绝不是人的解放,而同样是人的异化和人的奴役。”建立在这种人性观基础上的人文素质教育,充斥于功利主义导向,缺少对生命的整体解读和内在敬畏,“欲望”成为生活本身,学习就是为了职业需要,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人的职业技能,如此这样的教育观,又如何能够培养出具有卓越人性精神的人格情操呢?

从当前我国高校开展思政课教育与教学的指导方针看,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之一,没有把德性的养成作为人文精神教育实践的核心。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是一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教育”,学生们普遍缺乏社会责任和家国意识。此种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后果,只能导致整个社会的人文素质越来越差,导致社会成员普遍匮乏真正的人文精神。再从学校开展人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看,重视理论讲授忽略情感熏陶,重视应试考试内容教学忽略人文精神教学,且教学方式简单粗放。这些问题表明,时代呼唤我们用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人文精神教育。

近年来,以提升理论审美教育为核心,重视德性教育、重视情感熏陶和非理性教育为特征的思政教育理念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从表达形式看,与传统那种知识灌输性的教育方式课所使用的讲授教学法不同,理论审美教育主要通过问题意识激发、理论情节构建等方式来开展,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优良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一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且这种学习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从纯粹知识性的课程学习中解放出来,在问题导向中反省身心,起到提高理论辨别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作用。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看,理论审美教育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做出具体的选择。比如人文学科的教学和理工学科的教学,就各有不同,人文专业的学术教学注重理论论证。

理工学科的教学则倾向于思想启蒙、方法规范式的学习。但无论人文学科的学术还是理工学科的学术教学,都应注重理论批判和思想欣赏能力的培养,以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为教育目标。这种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应了不同专业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能够将德性教育和人格教育渗透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从思政教育作用的具体心理机制看,理论审美教育是高度重视非理性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注重情感共鸣,注重直觉体会。伴随严谨的逻辑旋律,学生的呼吸、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兴趣都浸润到那种思想的氛围中,从中领悟人生和生活的哲学意蕴,于无声处听惊雷,于不知不觉中移性化情。所以说,理论审美教育永远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它的理论基础也许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不同的诠释,但音乐理论审美本身,生命之树长青。

三、以人为本 树立理论-人文一体的思政课教学观

享受思想的魅力和理论的激情,用思想美化课堂,用问题与逻辑美化教学、美化生活,是提倡理论审美能力提倡的根本价值导向。高校应高度重视这种理论审美教育在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管理机制和教学力量建设等各方面创造条件,积极推进理论审美教育走进学生课堂,积极构建理论-人文一体的教育观。

(一)努力配备高素质的思政课教育与教学人才 建立专门的高校思政教育队伍

对于思政教育来说,教师是开展高质量理论教学的主导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以理论课为媒介向学生传情达意、以己心度人心的过程。高素质的思政教师能够在吃透思政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钻研每一个案例和每一堂课,明白学生要通过理论课学习需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知道如何带领学生身临其境的进入理论语境中,去领略理论背后的思想奥秘。

(二)在思政教育中要注意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思政课教育亦需遵循这一教学指导思想。因此,在开展理论审美教育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取舍,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选择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自身经验世界内有所感、有所思的体悟理论背后的人生真理和生命激情。

(三)注重以理论教学为载体的人文精神熏陶和培育 这是开展理论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人文精神是一种超越性的人性精神,注重内在关怀,强调生命价值的尊重,凸显族群、人类美感。教师在开展理论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明确理论课教育的这一使命。为此,在开展理论课课程教学中,需要树立以典型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并且不可拘泥于单一的案例分析,应注重多元化案例的选择,尤其正反价值导向的案例的撷取在对比中凸显真价值,提升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关昕.人文精神大讨论:迷茫中发出的第一声[J].先锋国家历史,2007(22):151—154.

[2]张汝伦.再论人文精神[J].探索与争鸣,2006(05):9-12.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和重构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改革考核模式,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