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莹 霍亮
摘要:“微时代”的到来催生大学英语的微教育,其教育改革的实施就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文章主要从三方面展开研究:大学英语微教育的可行性;大学英语微教育的实施过程;大学英语微教育实施的注意事项。其中,大学英语微教育的实施研究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包括: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微渠道;设置微教学互动流程;定期更新微教育平台。
关键词:大学英语;微教育;实施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微时代”已经到来,微小精炼的“微”传播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微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诞生,这也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高校英语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受到教育人士的广泛重视。
英语教育问题历来是各教育机构和部门想要解决的内容,但纵观各阶段的英语学习,还是可以总结出学习英语的共性:必须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好的沟通环境。本课题正是捕捉到英语学习的这一特点及时提出——大学英语微教育。
一、大学英语微教育的可行性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并不像母语一样有经常接触的环境,自主学习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长篇大论”的学习模式往往又与“微时代”显得格格不入,还会占用较长的时间,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微教育可以很好的提供微小简短的学习机会,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进行自主互动学习,能够较快的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也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微教育利用“微时代”沟通的便利性,可以快速营造出一个“微小”的英语角,为英语学习者创造出一个能够顺畅沟通的英语交流環境,类似传统的“英语角”,又比其更加灵活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二、大学英语微教育的实施研究
微教育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课题组经过几次研讨,最经决定实施过程如下。
(一)确定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兴趣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好的教学内容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微教育传递的是短小精炼信息,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将精彩且吸引人的内容进行加工凝炼,提取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以互动的教学形式进行微课程的教学,以使大学英语微教育成为学生喜欢的并愿意自主接触的学习渠道。同时,建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闻事实为主要教学内容,既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掌握实事动态,与时俱进。
(二)选择教学微渠道;
“微时代”的大环境下各种微交流渠道盛行,但每种APP都有其独特之处:有的注重交流;有的注重互动;有的注重信息的传播……大学英语微教育在选择教学微渠道时,要充分考虑英语学习的特点,既要考虑信息的传播还要考虑如何一对一的互动交流,以达到将微教学内容精准地传递。当然,也要考虑微渠道的易操作性及趣味性,过于复杂的操作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三)设置微教学互动程序;
设置教学互动程序需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科学设置,做到循序渐进。首先,可以用拟人化的角度设置互动对象,将教学内容以对话沟通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再将当天学习的内容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考核,可以设置相应的奖赏措施,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最后由系统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并及时回馈给微教学教研部门,教研部门根据教学回馈及时调整或更改教学内容。
(四)定期更新微教育平台。
正如上一点所说的,通过设置教学互动程序,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所学的英语知识,同时,有利于微教学部门根据回馈信息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及时更新平台。
三、大学英语微教育实施的注意事项
虽然大学英语微教育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及发展前景,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教学内容不宜过多过散、交流互动手法不过于老套、平台维护人员最好具备英语专业水平。
教学内容不宜过多过散。微教育的亮点就在一个“微”字,如何将众多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简化就是大学英语微教育实施中首要考虑的问题。这需要教学设计人员具备化繁为简的能力,将知识点进行凝练提取,以幽默有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交流互动手法不过于老套。当代大学生属于新新人类,乐于追求新鲜事物,互动可以采取游戏、对战、竞技等其乐于接受的手法进行设置。也可定期进行有奖问答,及时征集学生的意见,对互动手法进行优化。
平台维护人员最好具备英语专业水平。平台的维护看似普通,但涉及到交互式的平台内容更新时,具备英语专业水平对平台的长期发展有较大的帮助。在平台维护上,可以给予维护人员较高的待遇,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苗宁.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3
[2]周云.基于微博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2,06
[3]李玉娟.基于“微助教”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2018,04
作者简介:
甘莹(1984年—),女,汉族,吉林长春人,讲师,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公共教育部,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霍亮(1984年—),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助理研究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