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明治时期开端,历经上百年,日本建立了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日本始终注重优化完善职业教育结构,通过产学结合构建了实践型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不断强化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我国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应积极吸收日本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经验,加快系统化的立法体系建设,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开放贯通的职业教育系统,推动高职教育学位制度及“双证”之间的衔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产学互补,构建一体化的内外部质量保障制度。
[关键词]日本 职业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 社会公共训练 专业设置
[作者简介]吴显嵘(1979- ),男,江西兴国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广东 东莞 5238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东莞市社科联课题“东莞城市社区‘四社联动治理模式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JYZ09)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9-0084-06
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从明治初期起步,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法规制度、结构建设和质量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培养出一批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深入解读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沿革,分析其先进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良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历史沿革
(一)明治时期至“二战”结束:职业教育体系开端建制期
日本的职业教育不仅开端时间早,而且在体系方面独具特色,主要划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训练两大类,其中社会公共训练又包含企业内职业训练和社会形式的职业培训。
在学校教育方面,早在明治初年,日本的职业教育就已经形成雏形。最早的日本职业学校是明治4年成立于东京的官方工业类学校“工学寮”。“建立工学寮、修技所及传习所,培训高级技术人才,可视为日本高职教育的起点或雏形。”①明治7年,东京的开成学校在其学校内部建立了“制造学教场”,意味着日本职业教育机构正式成立。明治后期,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日本政府分别出台了《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实业学校令》,发展初等职业培训(实业补习学校)和中等职业培训(实业学校)。1903年出台《专门学校令》,旨在推动高等职业培训(专门学校)发展。至此,日本职业培训学校的体系基本完备,形成了初、中、高三个级别的职业培训体系。
在社会公共训练方面,日本于1916年出台《工厂法施行令》,其中涉及职业训练的内容。之后又出台《职业介绍法》,规定职业介绍工作只能由政府开展,而且对就业培训等内容也做了限定。从此,职业介绍机构开始在日本出现。
(二)“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恢复期
在学校教育发展方面,“二战”后的日本经济急速衰落,整个社会陷入萧条,日本政府急需采取措施来恢复生产力,从职业教育着手推动更为现实。1947年,日本政府先后制定实施《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着重对战后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新的内容设定和安排,正式实施6334学制。1951年,日本政府制定《产业教育振兴法》,确定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等内容。1962年,日本政府结合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创立了一种新型职业教育学校,即高等专门学校。1964年,日本政府对《学校教育法》进行修改,将短期大学也归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行列。至此,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以职业高中、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为主要办学形式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1976年,日本政府又将那些在学科设置上并不完备的学校进行了整合,提升为专修学校。
在社会公共训练方面,“二战”后的日本着手恢复社会公共训练,出台的一些法律政策对劳动者技能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权利进行了规定。1947年的《职业安定法》提出要维护劳动者的就业权利,并规定私人可以申办职业介绍机构。尤其是1958年《职业训练法》的颁布,从立法层面确立了战后日本的社会职业训练体制,明确了企业内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的相关制度,体现了日本政府注重劳动力培养的基本理念。到了70年代,日本企业内部已经出现了针对职工的专门培训部门,并且通过修改《职业训练法》,明确了终身训练理念。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繁荣期
在学校教育方面,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比重都大大提高,因此,日本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设立了综合学科,成立了综合高中。1991年,日本政府修改了相关办学法规,在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成立了专攻科,为毕业生搭建了继续深造的平台,完成专攻科的学员即可获得学士学位。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的毕业学位也改名为短期大学士和準学士。1994年,日本政府对专修学校的相关法规做了修改,规定专门学校的学生只要按规定修完学业并符合考核标准后,即可获得专门士称号,专门士在满足相关条件后还可以直接进入大学三年级深造。2005年,日本政府在专门士基础上又开设了高度专门士,其学历资格相当于大学学士学位,毕业后有机会进入研究生院深造。“日本政府在2003年又创办了专业研究生院(专门职大学院),制定了设置标准,专业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完善。”②此后,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在社会公共训练方面,日本政府修改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对企业内职工的职业培训和社会形式的职业培训做出了新的改革。1985年的《职业训练法》提到企业内职业培训的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在全社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之后又出台了一些法规,提出企业有义务和责任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以及“无固定职业者再教育计划”。截至2008年,日本政府已经针对企业内和社会形式的职业培训制定了多项战略实施计划。
二、日本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经验梳理
(一)注重优化并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
1.合理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及层次结构。日本职业教育按照财政来源的标准,分为国立(中央财政)、公立(地方政府财政)和私立(民间和私人财团)。日本政府按照学校定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财政支持。短期大学自成立后就是以私立办学为主、公立办学为辅,近些年依然保持这样的办学状况。如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日本有406家短期大学,私立办学达到235家,占比超过一半以上。日本职业教育按照学制长短,可以分为4年期及以上的长学制和3年期及以内的短学制。其中,短期大学和专门学校实行的是短学制,高等专门学校、技术科技大学、专门职大学院则为长学制,不同学制的设立是为了适应不同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社会需求。
在层次结构方面,日本职业教育可谓十分健全而且层次分明。短期大学的学生经过2年的专科学习,获得短期大学士学位,若想晋升,则可以进入专攻科,获得学士学位。高等专门学校的学生经过5年制的专科学习,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准学士学位,若受教育者想在此基础上继续深造学习,则可以进入专攻科,经过2年或4年的学习,考核合格可以获得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专门学校设置2年和4年的学制,通过学习后可分别获得专门士称号或高度专门士称号(等同于本科)。在技术科技大学设置大学和研究院,毕业后分别取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博士学位。专门职大学院只进行职业研究生教育,毕业后获取硕士、博士学位。
2.打造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培养目标结构。日本短期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深入教授研究专门的学艺,培养职业及实际生活所需的必要能力”③,即为社会培养中级技术人才,满足各类职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高等专门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授高深专业学艺,培养职业必要的能力”④,通过教育,为日本的工业领域输送具有专业技能的操作型人才。专门学校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以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职业人才。技术科技大学和专门职大学院则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从上可见,日本的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使培养出的技术人才满足不同产业和层次的社会需求。
(二)产学结合构建实践型的职业教育体系
1.构建特色化的实践型职业教育机构。日本的职业教育既强调学校教育中的实践性,又努力推进企业实施自发的职工培训,也就是说,实际工作中的职业技能培训是由企业来承担的,这与企业的“终身雇佣制”有一定关联。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终身雇佣制”逐步瓦解,企业自发实施内部职业培训的意愿和动力降低,通过学校代替企业来实施职业培训成为日本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日本政府提出建设特色化的实践型职业教育机构,即职业教育机构要将高中生和社会人员作为主要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要紧密贴合社会实际,不能脱离职业本身。对于这一构想和建议,专门学校最先做出反应,它的课程“以培养职业所必要的实践型专业性为目的,有组织地进行专业领域中实务相关知识、技术、技能的课程”⑤。据统计,到2015年2月,已经有673所专门学校开设了这样的课程,而这些课程都得到了文部科学省的专门认定。2014年,日本政府再次出台建议,要求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确定,并成立专门职大学,与短期大学、大学不同的是,它更加强调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实际技能,毕业时需由产业界第三方实施评价。
2.坚持以产业结构为导向、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总是以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作为调整依据。日本经济在“二战”后陷入困境,但是经过近10年的发展,1955年日本产业经济的整体生产规模和总量得到了巨大提升,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多,职业教育机构在此期间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1956年以后,日本政府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出现了比重下降的情况,第二、第三产业均处于上升阶段。针对该情况,日本职业教育机构大量招收第二、第三产业类学生,契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3.注重产学紧密结合,实现产业界和学界互动。日本职业教育严格执行产学结合,即学习内容要结合社会生产实际。为此,日本政府出台了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对学校的科研成果如何向企业生产转化做出了详细规定。据此,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得到所需的人才,学校也要跟企业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让毕业生能够进入到这些企业中发展,提高就业率。另外,企业专门投入一笔资金作为学生的奖学金,学生在毕业之后根据专业需求,定向进入企业工作,而学校为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也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大量的师资力量和学习场所。同时,学校可以通过聘用企业专门人才,帮助在校学生提高生产实践能力,企业也可以聘用学校的教师,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此外,日本政府还设立了基金会,对相关的产学结合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为提高产学结合的效果,日本政府规定企业可以申请和学校一起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促使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快速地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
(三)注重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系统性的内部质量评价管理体系框架。日本职业教育的內部质量,指的是职业教育机构要严格按照教学设置标准,对开展的各类教育工作实施全面检查,并依据评价结果做出调整和改进,提升教学质量。一般而言,日本职业教育是依照PDCA模式来保证内部质量的,即教育计划、实施方法、效果评测、调整改进。根据这一运行模式,日本政府制定了内部质量评价管理体系框架,该框架包括8个要素内容:(1)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内部质量保证方针,对相关责任体制进行明确;(2)要以教学效果为出发点,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对教学计划实施认定,并对教学方法与内容实施检查,做出具体评价;(3)要制定相关程序和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定期测评,并使之提高;(4)要采取措施,将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支持作为检测和改进的目标;(5)明确学校的教学目的,制订长、短期教学计划,对目标和计划实施有效测评;(6)要让外部人员或学生对内部质量情况进行评价,向学校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7)要制定教育信息采集的手段和程序,了解教学活动中的详细数据和其他信息;(8)要实施教育信息公开,定期向学生和家长公开教学情况。
2.实行内部质量保障系统的过程性管理。日本职业教育实施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内部质量控制,根据《教育内部质量体系构建的方针》,要从实施招生、开展课堂教育、进行毕业认定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内部质量控制的目标。首先,在毕业时的学位授予方面,要结合学校教育的理念,归纳出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明确学校教育最终要取得怎样的成效。其次,在课程教育方面,要清楚应当开展哪些教学内容,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以及需要获得怎样的课程效果评价。最后,在招生入学方面,要结合上述两方面的要求,从知识学习、思考力培养、主动性与合作性等方面,制定适合的具体招生方针。学校在制定上述细则时,要从全局出发,调查和分析教育信息,保证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教学课程相适应。
三、日本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系统地进行职教立法,加快我国职业教育法制化建设
日本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经过几十年的法律建设实践,相关法规已经十分完备和详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效地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从1899年日本颁布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律《实业教育令》开始,日本政府至今出台的法律法规已经达到100多种。我国的职业教育立法则有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立法工作无法跟进时代发展的步伐,法律法规的种类不全、层次不分明,法律条文过于宽泛,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应借鉴日本职业教育的立法经验,改善我国职业教育立法的滞后现状。首先,立法工作者要根据时代需求,对“职业教育法”做出适当的修订,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出台实施细则,提高其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其次,要进一步对“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规格进行细化,提高可操作性。同时,面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要加强立法,增加法律种类,使得我国职业教育的种种问题能够通过立法得到解决。例如,应当通过立法,强调和加强企业组织对职工的培训义务和力度,促进社会职业培训效果提升。
(二)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开放贯通的职业教育系统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日本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不仅拥有学校内的职业教育,还建立了企业内职业训练,积极倡导社会职业培训,形成了一套从下至上的相互贯通、相互补充、层次分明的职业教育体系。相较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启蒙于20世纪初期,虽然发展时间不短,但是在发展程度上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完全实现多元化办学,主要的办学力量仍然集中于政府机构,社会力量没有积极地参与进来。同时,在中高职衔接、普职融通层面还有待加强,职业教育层次和类型体系尚有待完善。应当借鉴日本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和时代发展需求,对职业教育的办学专业、课程和计划做出调整;以政府为主导,将学校教育、企业训练和社会培训结合起来,实现初、中、高三级教育的衔接和贯通。
(三)注重高职教育学位制度及“双证”之间的衔接
日本职业教育很早就開始重视学位制度设立,从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学位制度经过几次改革后基本定型。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的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可以获得准学士学位,之后日本又在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中设置专攻科,学生毕业后即可获得学士学位。专门学校的学生修完学业以后,可以获得专门士学位。为了给毕业生提供更好的深造机会,专门学校又增设了高度专门士学位称号,为学生朝研究生方面深造打通了桥梁。可见,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设置层次分明、上下贯通,既为学生深造提供了机遇,也大大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在我国,尽管近年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遗憾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设置体系仍相对滞后,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学位制度。由于这一制度缺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难以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实现有效衔接,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难度较大,不利于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提升。因此,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我国应加快建立学位制度,以促进学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为目标,设置一套上下连贯、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副学士、专业学士制度,打通专业学士向更高级别深造的渠道,设置职业教育硕士、博士,以此改变职业教育受轻视的状况,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另外,日本的专门学校在开设专业课程时,将职业资格与学生的学历证书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还提升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相较于日本,我国在“双证”融合方面做得还不够,尚未针对职业资格建立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难以使专业教育同职业资格进行有效衔接,而且社会机构和企业部门对职业资格的认定也存在欠缺,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广受质疑,加之就业准入机制的不完善,导致职业资格证书丧失现实意义。面对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要在“双证”融合上积极采取措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现实价值,建立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认定机构,提高证书的含金量和可信赖度。
(四)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产学互补
日本职业教育向来注重将专业学习同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以产学结合的方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我国应当借鉴这一经验,制定相关规章条例,推进校企之间的合作力度,实现企业与学校优势互补。首先,职业教育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社会企业,同其签订长期战略协议,实现双边资源的互惠共享。企业可以借助学校丰厚的教育资源,定期选派员工进入学校接受培训,以提升在职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与之相应,学校要借助企业的实践平台,定期派遣学生进入企业接受实践检验。同时,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门人员参与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还可以和企业专业人士一同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促使课程教育和专业研究的实用性得到提升。其次,当前我国小微企业发展迅速,国家大力支持学生及社会人员创新创业,职业教育要乘势而起。职业院校一方面应选择具有发展实力和前景的小微企业作为帮扶对象,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到小微创业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创业发展中提升实践能力。另外,要积极推行校企联合办学,政府部门应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予以大力支持,通过财政贴息、银行低息放贷等方式,提高校企联合办学的积极性。在办学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发挥创造精神,建立设计和研发中心,将产学合作真正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工作中,实现科研理论与企业实践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五)构建一体化的内外部质量保障制度及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宏观和微观的质量内容设置标准。在宏观方面,日本政府为职业教育学校制定了专门的设置基准和评价基准,学校要依据基准的内容对自身办学计划、目标进行设置。在微观方面,日本职业教育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创建了一套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对学生的授课管理、学习考核管理、毕业认定管理、实习进修管理和学分管理等做出翔实的规定,为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我国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从宏观方面设置教学规范,并引导学校按照设置标准,结合教学实际,从过程、效果和评价等环节出发,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内部质量管理制度。
第二,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标准。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在与大学进行具体衔接时,需要按照一套具体的评价机制来开展工作。这样的机制要根据专业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取不同的评价部门,评价部门也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不同的评价基准,而且政府部门要对这套基准实施认定,提高基准的权威性和专业性。通过这套评价机制,可以保证学校在进行资格互换和学分互换时有所依据。我国职业教育在這方面还比较滞后,在将来的制度建设中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和做法。除了上述保障制度,为了确保内部质量达标,还需要加强保障机制建设。为了保证专业性和权威性,日本政府建立了产学官评价机制。我国职业教育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借鉴日本职业教育的经验,利用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互补充的方式,保证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注释]
①贺国庆.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8.
②刘红梅.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及挑战——以专门学校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7(11):87.
③牛金成.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28):69.
④叶磊.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办学模式及经验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5(22):109.
⑤文部科学省.専修学校の専門課程における職業実践専門課程の認定に関する規程(平成25年文部科学大臣告示第133号)[EB/OL].(2015-10-04)[2017-11-18].http://www.mext.go.jp/a_menu/shougai/senshuu/1339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