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迅猛发展的经济促使商业环境建设能力飞速进步,风貌商业街区作为复兴旧区经济,激发历史街区活力的有效途径及手段,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中具有积极的探索。上海轨交12号线南京西路站商业项目就设立在历史风貌保护商业街区内,该商业项目与轨交站点的开发相结合,其商业模式及街区环境空间的构筑依托地域特色,塑造了海派风貌商业街区的环境空间,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为此类构筑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经验。
关键词:城市风貌;街区商业;环境空间;构筑
1、项目概述:
该项目位于上海静安区茂名路及威海路交接处,地处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占地面积约为11660平方米,西临上海保存完好的大型新式里弄-静安别墅,东临“近代中国第一公共空间”的张家花园,项目周边区域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因此,项目设计在规划上受到控详的严格限制,具体表现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对地块内建筑的容量、限高,交通体系与组织、密度,建筑立面形式,贴现率、市政设施等均有具体要求(见附表1)。
规划的限制对该地块的商业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将海派文化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得到保护与传承,如何设计适宜的公共空间和室内空间, 既能满足控详的严格要求,又能在尊重历史脉络的基础上为风貌街区商业发展构筑平台,成为本项目设计研究的重点。
2、设计要点:
2.1道路交通体系-准步行街区
区域内空间的构筑首先从交通体系的调整和优化。项目地块位于茂名北路和威海路两条支路的交界处,区域内新增轨交12号線3个出入口,结合原有的轨交2号线南京西路站及轨交13号线石门一路站,在整个占地6.8万平方米的区域内形成轨道交通密集换乘的区域,促进了中心区域内短距离交通的非机动化。原地块内车辆通过疏导,由茂名北路进出,解决了车行分流的需求,为将来以步行为主导的交通系统融入公共空间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城市环境秩序的构造是对建筑和街区环境进行整合,中心城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交通拥挤,居住空间质量差,公共空间缺乏的情况,从而导致区域环境秩序的紊乱,以及文化特色吸引力消退等问题。在项目设计中,通过研究“点”,“线”,“网”的环境空间关系,融入对石库门建筑特色的考量,丰富了街道网络的空间层次,为维护和加强南京西路的历史文化特色,满足风貌街区商业环境营造的要求创造了条件。
轨交12号线南京西路站地块所采用的总体布局,充分尊重其周边原有历史建筑的里弄肌理,并且在此基础上着眼营造活跃且适宜步行的街道网络。地块内的网络结构的街道规划设计为点状空间和线性空间的合理组合,这样既满足了人流疏散安全性及商业经营可达性的需求,又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场所体验需求。其中点状空间有地铁出入口、小广场,主要及次要的人行节点及绿化等,分别设计成不同功能和不同层次的开放空间。线性空间主要有纵横的步道、绿廊等,宽度控制在3.6至6米间,小尺度的空间能够有效促使行人缓行, 有助于营造休闲文化的商业街区。同时,通过街道规划设计,有效连接各个景观节点,将商业和人文资源进行联通,大大提高了设施和资源的利用率。
在人流疏散和商业可达性方面,考虑到对地铁人流的及时疏导,规划在3个地铁出入口适当放宽,分别通过小广场和道路加宽至4.7米来满足人群疏散需要,人群可以通过弄内道路分散到各个半私密的庭院空间(天井)及室内空间,或是直接汇入城市的次干道茂名路和威海路。在全长小于300米,进深小于60米的地块内,有11条网格状小尺度道路(3.5-6米宽),将地块内建筑连通,保证了地块内商业的可达性(附图1)。
其中东西向交通导向关系的强化是基于原里弄的城市肌理。相对于纵向里弄的强化关系,地块内建筑横向沟通的关系需要在室内空间布局及商业景观引导设计中予以增强。
2.2环境空间的构筑
在空间形式的丰富化方面,设计通过对里弄的“收”和广场的“放”来满足人们对于私密空间和开放空间的不同需求,其中的核心开放空间——小广场的周边有百年古树为中心的绿化,复建独栋式建筑、地铁出入口、中型商场等,建筑形式多样,又是纵横步道的交汇点,是点线空间交汇的中心。扬·盖儿(Jan Gehl)指出:受欢迎的逗留区域一般是沿建筑立面的地区和空间的过渡区,例如建筑的柱边、拱廊及门面处。凯文·林奇在《场地规划》中把25m左右的空间尺度作为在社会环境中最舒适和得当的尺度,因为这个尺度范围内人们可以有一个良好的视野,从而进行良好的社交体验。此外,广场周边的立面形式越丰富, 越能吸引人们的逗留。在该项目中,小广场周边建筑高度12米左右,同时具有丰富的石库门建筑立面:如复建建筑底层的欧式拱廊,沿地铁出入口及商场出入口24米长的入口柱廊, 古树的繁茂树冠, 建筑转角的幕墙等。这些边缘空间的设定, 结合外摆的座椅及细腻的石库门风格店面,符合视觉审美的阳台及外摆位, 有利于行人休息和交往,使行人可以在半遮蔽空间中从不同高度驻足停留和观察周边,上述元素均为小广场吸引人流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2.3建筑和景观细部设计
项目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对具有石库门建筑特色的传承并将其特色融入现代商业环境中。建筑细部的把握包括对山墙、过街楼、石库门头、建筑材料、阳台和门窗的处理以及对石库门独有空间的处理。
(1)过街楼
对于外铺内里的里弄建筑, 过街楼的设置既能对内部空间进行围合, 又能对弄内外人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疏导。因此,在对项目地块内的9个过街楼的设计中,其材质、包角、花色等细部既要反映石库门建筑特色,又要同商业景观的导视系统相结合, 同时把里弄内的商业信息传递给人流, 展现石库门建筑的独特亮点(附图2)。
研究表明,商业沿街立面标识的呈现同街道步行者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单位街道立面长度内立面标识物的平均面积或宽度越大,步行者的通行量越大,因此商业立面标识同过街楼的结合设计对于商业地块的作用不容忽视。在该项目空间的构筑中,针对人流量不同的里弄街道、广场和地铁出入口,结合商业特征对商业标识的尺度、位置和内容进行系统设计。项目C幢一层作为地铁出入口,巨大的人流量决定了其广告尺度要比底层连续小商业的广告标识物大,因此在立面上预留相应尺度用LED大屏来呈现。
(2)灯光
商业景观的设计重点之一是照明设计。整体商业环境灯光的打造首先取决于商业街区的定位,中高档商业街区的灯光设计, 除了满足区域内充裕照明的基本功能外,还需通过灯光将石库门公共空间的风情渲染烘托出来。这要求在项目设计中,对风貌建筑景观、室内装饰、品牌规划及标识系统进行综合把握,并通过有效施工组织实现。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灯光亮度的级别及配置因商业区域而有所不同,一二级亮度要在商业广场及地铁出入口处,对于放在广场和主要街道上的装饰性灯光由于广场商演及节日等社会活动的需求,设计上需具备新意。同时,灯光还需对石库门的山花、门头、墙面和过街楼这些细部特色的勾勒起到輔助作用(附图3)。
(3)坐席景观
坐席景观对于商业步行街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元素,同时还具备多重功能。扬·盖儿(Jan Gehl)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指出:在汇聚人气的公共空间,坐席的布局同场地空间的质量密切相关。此次项目设计中,基于对驻足人群的观察角度、舒适度、周边景观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后进行反复调整,在坐席景观进行精致设计,包括街灯、店招、雕塑小品、绿化等方面的细节,在风貌街区内均有充分考虑。商业街区中的休憩空间能够有效的吸引人流驻足,并形成强大的购买力。无论从提升街区景观布置的社会效益,亦或是增加商圈消费的经济效益而言,合理设置坐席景观都是非常有益的。
3、结语
Kevin Lynch(凯文·林奇)在The Image of the City《城市意向》中所提出道路(path)、边界(edge)、区域(domain)、节点(node)和标志物(landmark)在此次风貌街区商业项目的空间构筑中均有涉及。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是城市区域环境构筑中的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情境”构成元素,该项目在设计中着重赋予其精神层面的内容,展现出的上海石库门老建筑的独特风貌,打造海派商业新空间。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唐莲,丁沃沃.沿街建筑立面标识与街道空间特征[J].建筑学报 2015(02): No.557
[3]Minimum Subzone dimensions.NZ Transport Agency, 2009
[4] 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the City, The MIT Press,1960
作者简介:
陈汝俭,上海张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