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婵
摘要:探究模式是新课改背景下所倡导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本文基于新课程标准以及探究学习理论,对探究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做煎熬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策略
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在进行记忆,而并非发展思维的智力型活动,严重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而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开展探究式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1指导原则
1.1提供思考机会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探究学习应当是由学生先进行自主思考,再将自己不懂或是有一定理解的地方放到组内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而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确保每个学生在听取和交换意见时能够取长补短,实现思维的深度拓展。
1.2引导学生亲自体验探究
在数学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要着急将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取得一定进展。当然,更要允许错误的发生,要知道改正错误要比不犯错的进步更大,一个人的实践体验才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而并非被告知。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2.1问题引发思考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思维不清晰、表达不清楚或过于概括的情况,教师应通过提问和追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逐渐的具体化。
2.2转化困难,延伸活动
教师在引导学生根据思路进行探究、实践操作或推理论证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则要发挥自身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将学生遇到的难点转化为切入点,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对探究实现延续。
2.3培养记录过程的学习习惯
记录探究学习过程以及汇报問题会面临到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是学生的书面报告可能会比较简单,其二是口头表述的不清楚。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探究学习开始前,为学生讲解和强调进行实时记录的意义,这样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就会将每一个得到的经验记录下来,这些珍贵的经历体验和细节是完全可以作为最终报告素材内容的。而到习后,再翻阅之前所做的探究学习报告,仿佛又重新上了一堂课一样,是良好的复习文本,甚至能够发现之前的不足,加以改正。
3实际应用与反思
新课程标中对小学阶段涉及到的数学内容进行了归类,主要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实践”四个领域,而这些不同分类下的知识在进行教学时自然也需要用到各自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数与代数中的“分数乘法”部分教学时,本课涉及到了分数乘小数的内容,由于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教学目标设计为理解并掌握分数乘小数的基本算法,故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在自主经历过算法的探究生成后,也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数学运算方法多元的特点,那么此时教师就可以将课堂教学转向问题解决这一板块,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否精准且快速地确定最有效的解决方法,验证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地,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让学生产生质疑,进入思考状态,去到旧知之中寻找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来看看是否能够解决问题。例如,计算2.1×34,从题目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罗列并分析看看一共能有几种解决方法,最后确定最简便有效的一种。
看起来教师只是在整个探究学习过程中进行了不明显的点拨和指导,但教师自身要明确每一次点拨和指导都要起到令学生恍然大悟的作用。尤其在各小组之间交流汇报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不仅要观察入微,把握每一组学生的思维状态,还要确保抓住实时生成的机会,来将学生带入到更加深入的思考之中,提炼和升华教学这个点,完成对知识点梳理和归纳。
再以“认识长方体”相关知识为例,本课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首先从知识内容方面来看,正方体和长方体作为小学数学最先出现的两种立体几何图形,教师要认识到其重要性,重点帮助学生来初步形成几何空间观念,为之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在本课当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如罗列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图形特点,从点、线、面等方面来多角度归纳,具体还会涉及到动手操作,比如折叠卡纸、用封闭式的纸筒来模拟长方体、还可以用画平面展开图的方式进行特征分析等等。经过这一课,可以说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的教学,动手操作实践和观察思考应当是重要的两种学习手段,教师也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图形意识。
综上所述,探究式学习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以及实践操作等多方面能力,综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