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花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发生了一些改变,人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也体现出了教學目标是否实现。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教师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本文笔者以高中数学为切入点,从“构建教学情境、设置课堂问题、重视总结过程”三个方面对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兴趣;认识结构
高中数学知识区别于初中,呈现的数量多、难度大,这就对课堂教学带来了重大的挑战。此外,在高中阶段,学生备受高考的压力,如果教师再以注入式的教学思想展开教学活动,不仅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也会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呈现出零散的特征。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转变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学放到主体的位置上,然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置教学活动,以此使教学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1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也是学生需要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由于高中数学知识呈现出抽象化的特点,这使学生常常陷入到枯燥、乏味的氛围中,学习兴趣自然也无从谈起。而教学情境的构建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它不仅能够将数学知识赋予趣味化的特点,使学生的心理操作更加倾向于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还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降低了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教学情境的构建还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得到一定发展。
以“交集与并集”为例,为了使学生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并能够掌握两者的表示方法,笔者首先设置问题情境,即:一个小水果摊,第一次进货的水果有香蕉、草莓、葡萄、苹果,一段时间后,店主第二次进货的水果有猕猴桃、葡萄、香蕉,想一想,哪些水果的销路较好?店主一共卖过几种水果?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于是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得出“香蕉、葡萄”的销路较好,一共卖出5种水果。于是笔者以这一实际问题为原型,不断引导学生总结出“交集、并集”的概念。因此,通过教学情境的构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从而使他们更好地从情境中总结出数学概念。
2设置课堂问题,完善认知结构
问题作为数学的核心,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思维意识产生的主要动力。然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只是以学生是否掌握数学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思维过程,这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象上。因此,为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师应设置启发式的课堂问题,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将其完善。此外,以问题为导向,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朝向学习目标中去,以此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以“映射”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映射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一个对应是否为映射,笔者首先设置问题,即:以下对应是否为集合A和集合B的函数,其中A集合为平面内周长为5的所有三角形,集合B为平面内所有点,在此基础上,笔者设置几个启发式的小问题,如:什么是函数?以上问题中哪一点不符合函数的概念?学生经过思考后发现“尽管A和B不是数集,但一般集合之间的对应在数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入映射的概念,使得学生对映射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并对这一概念有了清晰且正确的理解。
3重视总结过程,构建知识体系
总结是学生梳理知识的过程,也是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然而,当数学概念、原理被揭示后,课堂就停止了交流,这不但忽视了学生主动总结的环节,而且使得教学过程缺乏了其自身的完整性。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主动总结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梳理认知过程,还能找到知识点模糊的地方,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并构建好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对数及其运算”为例,在教学结束后,笔者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使他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学生能够说出对数的定义、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还能够了解常用对数、自然对数的概念以及对数的简单运算性质。通过总结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对数和指数之间的互通性,建立起指数和对数之间的关系,还充分感受到数学概念和运算引入的意义,并且能够将对数运用到生活问题中,从而建立了知识、生活之间的网络体系。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一项迫切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践证明,通过教学情境的构建、课堂问题的设置以及总结过程的真正落实,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启发学生形成思维意识。除此之外,在学生自主总结某一章节知识点后,学生能够逐渐完善认知结构,并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得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