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义
[摘 要]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土壤,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不仅可以开拓语文课程资源,同时也能使语文从“经典” 走向“通俗”,使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关键词]乡土文化;课程资源;课外延伸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1-0007-02
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也是语文学科建设的根据。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乡土文化元素,可以使语文教学更接“地气”,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
一、引入民间传说,进行新课导入
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而教师往往由于没有新颖的导入,或是导入远离生活实际,致使课堂一开始就枯燥乏味,死气沉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在新课的开始,尝试引入民谣、民间传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教学《孔乙己》时,我引入本地民谣:“人有钱来又有势,又取名来又叫字;人没钱来又没势,烂名叫到断了气。”这首民谣中的主人公跟孔乙己有较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好喝懒做,没有社会地位的多余人,且所讲的故事在本地家喻户晓。以此民谣引入,易于引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引领学生探究孔乙己的人生悲剧。
在教学《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时,我引入了本地县志所载的民间故事:清朝时期,民勤县的一位县令在街上巡视,遇到一位老婆婆挡道,县令的随从喝令让路。老婆婆不予理睬,被带到了县令轿前。县令欲知原委,老婆婆说:“谢家一门三知县①,卢家拿了翰林院②,唯有马虎③不成才,襄阳府里做道台。你在本地做官,竟不识我是谁。”县令一打听,原来老婆婆就是马虎的母亲。引用这个民间故事,直接点出护官符的作用,与课文内容契合,又贴近学生的人文环境,有点石成金的效果。
二、结合民俗文化,突破课文难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民俗文化已淡出了学生的认知视野。课文中涉及的许多民俗现象,反而成了学生学习课文的难点。我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民俗文化进行交流,理解民俗文化的成因及内涵,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助益语文课堂教学。
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我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民间禁忌,并探求这些禁忌的合理性。通过搜集,学生找到了许多与阿长提到的禁忌相似的内容,如“老人死了”,本地只能说“老人睡着了”,晾晒衣服的绳子不能拉在门的对面,正月里的诸多禁忌,等等。这样一来,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阿长的“切切察察”是出于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而且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乡土文化的合理内核,同时也组织学生对乡土文化进行了一次挖掘整理。
再如教学《蒲柳人家》时,我布置学生调查本地生孩子的相关风俗。通过调查,学生整理了“洗三”“百日”“周岁”“长命锁”“百衲衣”“取乳名”等民间习俗的内容及意义,从而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洗三”“百日”的奢华,“长命锁”“百家衣”的贵重,无不承载着一丈青大娘对孙儿满满的爱。像这样,结合本地乡土文化来理解一丈青大娘的爱孙之情,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三、组织课外调查,拓展教学外延
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合理外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求,我安排学生课外调查乡土文化,让学生从乡土文化中汲取营养。如《智取生辰纲》一文中古方言较多,有部分古方言与本地方言相近或相似。我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水浒传》时,发现、整理与本地方言相同的方言词汇,并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用语中发现使用频率较高的方言词汇,然后组织交流。在一次交流中,学生竟发现,本地方言中使用的“彼”,既可做第二人称,又可做第三人称,这与文言文中“彼”的使用方法暗合,这一发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索发现的热情。又因为本地居民大多数是外来移民的后裔,祖上在明朝洪武年间由南京周边迁来,在乡土文化中保留了不少南京方言、民俗的痕迹,个别学生试图搜集整理《红楼梦》中的方言及民俗變化,来佐证《红楼梦》后四十回非曹雪芹所写,不断从身边的乡土文化中汲取养分。
同时,课外调查对学生也是一种锻炼。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分别从地理、民俗、人物等方面调查乡土文化。有的学生借来了清代爱国将领聂守仁后裔的家谱,有的学生走访了“天马之父”金日磾后裔的居住地,还有的学生复印了本县县志中的相关文献资料。这些活动为编写校本教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也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使语文教学实现了向课外的延伸。
四、结合节日风俗,完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深入了解,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针对这一现象,我在作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挖掘乡土文化,写出带着泥土气息的作文来。
在学习了《端午的鸭蛋》一文后,我要求学生以《家乡的扇子》为题仿写。“扇子”是本地极具民俗特色的面食,因其形状极似扇子而得名。据考证,本地百姓有不少人的祖籍在南京周边。先祖们来到西北边陲,思念家乡,在五月端午做这种面食,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相沿成习,流传至今。学生通过调查乡土风俗后,再写《家乡的扇子》自然水到渠成,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在学习了《社戏》之后,学生自觉地搜集整理了家乡的社火表演资料。不久,学生的习作《家乡的社火》《家乡的年俗》便发表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总之,乡土文化进课堂,既可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找到学生理解教材的切入点,又可以通过课外的调查实践,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无穷魅力。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既拓展了语文教学的路径,又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注释】
①谢家一门三知县:民勤人谢葆澍、谢集成、谢集梧父子三人,都先后做过知县。
②卢家拿了翰林院:清雍正年间民勤士子卢生薰入翰林院任职。
③马虎:又叫马永锡,曾任湖北襄阳镇总兵,世称“马道台”。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