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
摘 要: 智慧课堂有教育学与信息化两种视角,两者在教学目标上相互促进。高校教师应融合两者之长,利用翻转教学构建高校智慧课堂,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 智慧课堂 翻转教学 教学实效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不断融合,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e-learning到mooc,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更新迭代之快,让人目不暇接。如何顺应形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实效,笔者试围绕高校智慧课堂的构建做探讨。
一、智慧课堂的内涵及发展演变
在当下的教育界,智慧课堂无疑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仅据中国知网检索,相关研究论文已达500余篇之多,而且半数以上是2015年以来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学界对于智慧课堂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者刘邦奇指出,智慧课堂的研究大致有两种路径,一是基于教育学视角,二是基于信息化视角[1]。应当说,这两种研究趋向并不矛盾,在最终教学目标上又相互促进。
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智慧课堂虽然是个新名词,但其本质内容并不新鲜。据《辞海》的定义,智慧是“对事物的认识辩解、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智慧课堂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仅凭教师的知识传授很难做到,更多的是由老师的引领实现学生的自我感悟,最终达到能力的升华。一言以蔽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智慧课堂的精髓。从古代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到近代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无不流露着智慧课堂教学的光芒。然而,先贤的这些智慧更多的是个体经验层面的总结,要外化为群体性的行为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进入21世纪之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为智慧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撑。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2]。因此,以学生为本位的学习才是富有成效的学习。中西方这些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无外乎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沟通,以此实现启迪学生智慧的目标。
從信息化的角度,智慧课堂更多的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应当说,当时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事先预设板书的翻版,除了节省时间、避免老师重复性劳动外,与传统课堂教学并没有太大区别。而且,部分老师在点击多媒体课件时,由于速度过快,反而不如传统板书教学讲得更加深入和细致。进入21世纪后,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ppt式的板书平移,开始插入图片、动画、短视频等富媒体资源。这使得课件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加富有吸引力。应当说,这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同步,但就教学方式而言,仍然是教师主控的预设性的课堂教学。2012年之后,mooc席卷全球,这种碎片化的短小视频满足了优质资源的共享需求,并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一系列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入融合,人们利用mooc实现教学翻转,并营造智慧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一个全新的智慧课堂时代已经来临。
无论是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积淀,还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其共同的目标都在于提高教学实效。可以说,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搭建的智慧课堂将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智慧课堂更多的是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构想,缺乏付诸实践的物质载体。本文所探讨的正是基于两者结合的高校智慧课堂。
二、高校智慧课堂的构建
就目前智慧课堂的生态而言,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类型,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移动云计算和网络技术应用的智慧课堂和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智慧课堂等。对于这些相对比较成熟的现代教育技术,高校智慧课堂均可以借鉴,但其背后始终不能忽略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实现这一理念,笔者认为翻转教学模式无疑是最佳的入手与着力点。
翻转课堂是对教学流程进行再造,从传统的先教后学,变革为先学后教,数据分析,以学定教,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3]。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这种翻转提供了可能。从教学环节上看,大体可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最终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终极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前主要工作在于备课,而备课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态度,还取决于教师的经验。教师通过以往经验的积累,预想学生学习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说,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没有上课之前,基本上已经预判到上课后可能发生的一切。在翻转教学模式下,课前的工作完全是开放的。他更多在互联网教学平台,通过问题和小视频的推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此阶段,老师对学生基础的认知更多是试探性的。凭借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的分析,教师得出一个差异性的教学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应当说,这个环节是翻转教学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经验的教师不乏在课中环节与学生互动,但互动的问题往往是老师预设的,也可以说是在教师主导之下的互动。至于互动问题,是不是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教师并不能有明确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互动效果不免大打折扣。此外,在整个课中流程的设计上,教师更多的是单向度的知识讲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无疑是相对次要的。在翻转教学模式下,由于课前的学情分析,教师很容易把握学生的共性问题,这样就可以问题为中心,实现课堂的翻转。在此阶段,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角。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课中不仅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通过团体协商,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吸收,从而真正启发学生的创造,达到智慧课堂的目的。
课后环节,对于传统课堂而言,大多是通过作业及批改,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有学生的作业几乎是一样的。由于学生知识掌握的差异,这样的复习无疑是低效的。在翻转教学模式下,课后同样是发布作业。但由于课中对学生学习纪录的分析,这种作业是差异与个体化的。比如,一些在课前与课中教学环节,知识掌握相对比较牢固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提高性的题目;那些基础知识掌握相对薄弱的学生,课后作业以基础题目为主。此外,这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实现无间隔、无时差沟通,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高校智慧课堂的保障措施
高校与中小学有本质的差异。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与教学水平直接挂钩,教师有内生性动力投入精力改进教学。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让高校教师顺应时代发展,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改进高校教学,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构建智慧课堂离不开相关保障措施。
首先是课时的认定。利用翻转教学构建智慧课堂意味着高校教师更多的时间投入教学。传统课堂教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是在课中环节,而在智慧课堂,无论是课前的知识推送、学情分析,还是课后的实时答疑,都远非传统课堂教学所能相提并论。如果课时的认定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那么仅靠教师的觉悟很难坚持长久。
其次是教学效果的评价。高校由于缺少升学的压力,教学效果很难有直观的反映。相应,在教师的职称晋升方面,教学效果的评价变成一个相对比较次要的评价。构建高校智慧课堂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实效,如果缺少相关的评价机制,无疑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因此,既要让教师得到应有的回报,又要与评优和职称晋升发展挂钩,提高教师内生驱动力。
最后是教学资源的更新。无论是电子书包还是互联网教学平台,只是智慧课堂的技术支撑,智慧课堂的内容必须通过教师的协作实现动态的更新。教学资源可以引进,可以借鉴,也可以针对学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创作。总之,稳定的教师团队,长期目标的设定,是实现智慧课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
[2]李新义,刘邦奇.基于建构主义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5).
[3]本报记者.智慧课堂生发教育智慧[N].中国教育报,2018-3-22.
本文系安徽省本科质量工程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智慧课堂试点”(2017zhkt0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