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洁
《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以下简称新教材)包括上、下两册,分为大字版和盲文版,以满足低视生和全盲生的不同需求。通过一学期以来使用新教材教学,对于在视障学校如何把握新课标、用好新教材,以满足视障生的多元需求,笔者形成了一些个人体会和思考。下面就以七年级上册数学新教材为例作简单介绍。
新教材的内容体系是以现有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2012版)为蓝本,以盲校实际需要为基础构建的。七年级上册新教材的内容安排如下表:
2017盲校版七年级上册 2012义教版七年级上册章 内容 章 内容一 有理数二 有理数的运算 一 有理数三 整式的加减 二 整式的加减四 一元一次方程 三 一元一次方程五 几何图形六 线段和角 四 几何图形初步
从表中不难看出,新教材的变化很大。从整体结构上看,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涵盖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三个部分。章节的编排上更细化,在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减少了综合性、联系性的内容,比如实验与探究“填幻方”“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以及“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等都做了删改。每一章的最后都安排了1个“数学活动”作为“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没有再安排综合性更强的课题学习。这样的设计更符合视障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了教材的适用性。
针对视障学校的实际,新教材更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内容。对内容较多、难度较大的内容适当降低了难度并增加了例题,比如,根据新课标要求,新教材中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基本满足了三步以内的要求;整式的加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也不太复杂,应用题的情境也相对简单;教材中出现的几何图形线条简单清晰,便于视障生观察和思考;每章安排了1—2个“阅读与思考”作为选学栏目,注重了对视障生数学文化的培养并增强了趣味性;每章小结与复习的题量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以“正数与负数”的例题为例(图1、图2),新教材设计的问题更贴合视障生的生活实际,易于他们理解。
图1
图2
新教材的习题分为巩固运用和复习题两类。巩固运用是对课上所学内容的练习或布置课后作业所用;复习题是完成全章学习时的复习所用。其中较难的题目打“*”号,为选做题。复习题分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三个层次。较之原来,这样的编排更便于视障生的日常使用,练习做题也更有针对性。
新教材充分考虑了视障学校的教学实际需要,适当减缓了教学进度。每个知识点、每节课的内容都予以适当减少,为视障生铺设了合理、有效的数学认知台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除此之外,相关知识点还注重与小学的衔接,充分发挥了已学知识的基础作用。视障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可以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有理数”这一章中,在小学认识负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负数的意义,把数的范围自然扩充到有理数的范围;在“整式的加减”这一章中,在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过渡到整式相关知识的学习;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中,在回顾了小学简易方程的基础上,把知识升华到一元一次方程;在“线段和角”这一章中,在回顾已学线段和角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线段、角的内容。
新教材精心设计了内容呈现方式,在栏目设置、图文搭配、版面设计等方面都做了调整。2012年义教版教材配图内容丰富,体现了注重细节性、场景化,适合明眼人学习需要(图3)。但对视障生来说,观察难度太大。新教材大字课本的整体配色清晰明快,例图中的线条颜色反差大,背景素材简单,重点突出;盲文课本的图形要素单一,轨迹平直,便于全盲生的触摸观察(图4)。
图3
图4
新教材除了采用便于视障生使用的体例形式之外,也尽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以现实生活和数学发展中的典型问题为背景,让学生感受数学概念、原理的引入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通过解决具有真实背景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数学的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考虑到盲文摸写的线性特点,新教材在版式设计上也体现了人性化。对于每章的知识结构图,将以往的纵式结构图改进为横式结构图,方便视障生摸读和理解;大字课本和盲文课本除实物图外,大部分内容是一致的,便于教师的日常教学。
新课标中建议视障学校应对全盲生和低视生实行分类教学,积极推进个别化教学。有了对视障生总的分类,还要在各类学生中根据能力的水平做详细的分层。一般可以学生数学学科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得出的结果作为分层的依据,从高到低分为A、B、C三个层次。随之教学目标、施教过程、作业练习以及评价标准都要进行分层。我校一般多采用的是分类教学、分层辅导的方法。
即使有了如此细致的划分,有的学困生或多重残障学生也不符合上述任何一种情况,那么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IEP)。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可以尝试用试错法或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耐心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分类教学的内容偶尔会有所局限,受视力的影响某些教学内容并非适合所有学生学习。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帮助学生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比如,“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图”,这两节都带有“*”号,也就是低视生的选学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全盲生来说确实很费劲,而低视生却又很感兴趣,这就给教师出了一个难题。所以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教具或立体模型先让低视生观察,让全盲生触摸,建立了空间概念后,再对照书上的平面图理解就会容易一些。类似这样的矛盾之处也许还会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解决方法。
新课标中建议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使用、改制和开发教具、学具辅助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触觉、残余视觉等多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尽可能获得对事物比较全面的认识。
比如,在《角》这一节的教学时,“角”的概念对于全盲生来说非常抽象,所以课上可以先让他们用双手去触摸一些具体的实物:桌子相邻的两边、钟面分开的时针和分针、圆规张开的两脚等,它们都能给学生以“角”的形象。
又比如,在进行“点、线、面、体”这一节的教学时,利用3D打印等现代信息技术,我们自制了各种立体图形的教具辅助教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数学教材中的几何图形、图表和统计图是比较多的。数学触摸图也是视障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数学内容不可或缺的素材。新课标中对于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摸图技能训练也有一定的要求,即要求视障生通过对几何图、统计图、示意图等不同类型图的辨认,在教师语言的指导下掌握摸图方法,养成良好的摸图习惯,进而会从图中提取重要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让视障生通过数学触摸图准确合理地获取信息,突破教学重难点,却是一大难题。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视障生认知图形的能力。组织数学触摸图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感知时间,而且要特别关注指导语的直观性、语言描述的准确性,合理运用方位词,打消视障生对认图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有序、全面地感知触摸图。借助一张小小的数学触摸图,不只是学生的“摸图”能力可以得到提升,语言与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进而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清晰性与缜密性。